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尔衮[第2页/共3页]
“甚么尊号不尊号的,不过是个浮名罢了。”太后的态度让多尔衮很对劲,默许了这个安排以后,开门见山的提及了此行的真正目标:“关于剃发令一事,太后如何看?”
“豫王能征善战,实为我大清柱石。自入关以来,频频摧敌破阵,立下无双军功。”简简朴单的夸奖了多铎几句以后,话风蓦地一转:“自关外而至山陕,又转战河洛、淮泗而至扬州,顿兵于扬州城下屡攻不克,倒也怪不得豫王……”
在安定江南这事情上,多尔衮说甚么也不肯把视为左膀右臂的多铎撤下来,那只会便宜了豪格与代善等人:“礼亲王年龄已高,早就没了锐气,行军兵戈的事情他体贴过多少?我看他更长于圈地敛财,在京里享享清福也就够了,安定江南之事……我信得过量铎,还望太后不要听信谗言……”
多铎确切很能打,但却早已经怠倦成了强弩之末,不如趁这个机遇撤下来修整一下,由豪格顶替他完成安定江南的大业。
太后笑道:“有这回事。”
多尔衮老是往宫里塞人,连宿卫都是他派来的人,就连那些个宫里的杂役们都对此很有微词,乃至传出来很多风言风语,但孝庄太后却不如何在乎,反而下了严旨:松散任何人暗里妄论摄政王之事。
这两个故乡伙一唱一和,清楚就是要和多尔衮分庭抗礼的架式。特别是济尔哈朗,到处给多尔衮一系人马使绊子,真不是个好东西,恰好多尔衮却没法在一时三刻动不了他们,真是头疼的很。
还不等福林开口,孝庄太后就已盈盈起家先说话了:“天子快来见过叔父摄政王。”
连宫里的宿卫都是多尔衮的人,这类事情又怎能瞒过他的耳目?
“豪格说了些甚么?”
完整就是不想多尔衮一方独大的原因,很多老派的八旗勋贵都使出了借力打力的手腕,竟然公开支撑这类论调。此中的代表人物就代善和济尔哈朗。
听到脚步声的福林仿佛稍显严峻,目光中透暴露较着的害怕之色。
“天子必然要细心聆听叔父摄政王的教诲,多习弓马刀石,如叔父摄政王普通的雄浑,才是好天子。”方才还奉劝福林多读书,现在却转了风向,太后笑着说道:“叔父摄政王是我们大清的柱石,他的话必然不会有错。”
当初皇太极暴死,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的短长,恰好是因为代善和济尔哈朗等老派勋贵出于均衡局面的考虑,才拥立了年幼的福林,从本质上来看,豪格应当算是太后的仇敌才对。
太后很正视多尔衮的剃发令,并且一意要果断的推行下去。这个态度,让多尔衮有点骑虎难下,但很快就豁然了:如果汉人抵挡就收回法律,今后大清的法度还如何履行下去?既然有人反对,那就把反对之人杀了。八旗雄兵可不在乎多杀几小我呢!
剃发令,本是颠末量尔衮首肯的事情,但是现在他却有些悔怨了。
多尔衮嘿嘿的笑了两声,端起奶茶一饮而尽,斜着眼睛看了看中间的福林,意有所指的说道:“太后喜好的好东西我也喜好,真是很不错呢……还是说闲事吧。”
多尔衮已经感遭到剃发令下的有点早了,特别是在还没有安定江南、巴蜀等地的景象之下,这个看似不如何要紧的法律会给同一天下的大业形成很大的困扰。
福林固然年纪幼小,却很清楚的晓得这一点。
但那豪格却阳奉阴违,始终在路途中磨磨蹭蹭,不肯意去挞伐巴蜀,反而不竭的派人进宫游说,想要代替多铎去安定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