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劝善书[第1页/共3页]
历朝历代无不善待士绅,秉承着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主旨,但李吴山却对那些个朱门大户非常之不客气,不但上了绳索,还动了刀子,所作所为的确就是李闯在都城拷掠官员的翻版,乃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提及筹集赋税的事情,大师就全都犯了愁。
“李侍讲的这份《劝福藩善民书》,端的是至明至理,于公于私都无可抉剔,只是这笔墨稍显粗糙了些,便由我略加润色再行明发的吧。”
李吴山泡制出的这份《劝福藩善民书》较着就是要太子为他在寿州的所作所为背书,但也别有深意:这份书文只要明收回去,就等因而把太子的大旗建立起来了,相称于正式打出了太子的灯号。
这份笔墨底子就不提“太子”“天子”这些个字眼儿,而是以长辈的身份安慰堂叔。书文中承认“福藩”监国的究竟,但却对他即位为弘光帝一事只字不提,完整避开了“谁才是大明正统”这个敏感话题,说的非常委宛,却带着几分很较着的指责:大明朝已经丢了都城,天下三失其二,你福王还在江南作威作福豪侈淫靡,太对不起创业艰巨的列祖列宗了吧?
寿州的那一百多名“秀女”本来筹办发往南京供弘光帝享用,却被李吴山截了下来,把那些个“征选使”痛打一顿,剥光了衣服轰走以后趁便也把数不清的金银珠宝揣入了腰包。
“李侍讲,”固然对李吴山的定见很大,但夙来脾气平和的太子还是保持着最根基的尊敬,用比较委宛的语气对他说道:“寿州之事……是不是做的有些过了?如此所作所为,李闯就是前车之鉴呐。”
《劝福藩善民书》!
就因为在都城大肆拷掠恶待士绅,李闯才会兵败如山倒,占据了北都城以后还不等屁股坐热乎就不得不退了出去。如果李吴山也跟着李闯学,迟早也会落个和李闯一样的了局。
“我这么做是为殿下争夺民气呐!”
大旗军是大行崇祯天子钦命建立的军队,又一起庇护太子南来,早已和太子划上了等号,根基划一于太子的亲军。就算是出于被逼无法,总得顾忌一下言论吧?
“程大人是文中魁首,魁首群伦的夙儒大师,有了程大人的赐正,必是笔笔龙蛇字字珠玑。”
李吴山筹集赋税的手腕大师早就见地过了,寿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但那毕竟过分于暴烈,有点上不了台面啊。
福王的性子和他老爹老福王一脉相承,最晓得享用也最会享用。好不轻易从天上掉下来一顶皇冠落在他的头上,天然要变本加厉足尺加三,骄奢淫逸的本性顿时透暴露来。
第七十章 惩恶书
“另有一事,需的禀明殿下。”李吴山说道:“比来在寿州多有所得,确切获了些粮米资材,但却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敷。也只能在颍州三地筹集些赋税了……”
如此一来,就等因而把太子摘洁净了,李吴山也没有甚么丧失,最多落一个“纵兵劫掠”的坏名声罢了。
太子就在颍州,并且已经摆开车马,筹办和江南争夺民气了。
事急从权,眼下情势紧急,已顾不了那么多了。
不管这份书文的言辞有多么委宛,都没有承认弘光帝的身份,而是仅仅只是承认了他“临时监国”的职位,承认他对江南的管理之权,却不承认他是大明朝的正统,不至于和江南直接撕破脸皮。
拷掠寿州的事情是我李吴山干的,太子殿下你就当作事前不晓得好了。直接把统统的任务和恶名推到我李吴山的头上,严词怒斥做做模样就行。
在劫掠寿州的过程当中,李吴山获得了大量的金玩珠玉、更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大木巨梁不在少数,另有一百多名“秀女”,这些可不是处所府库或者是朱门士绅的东西,而是筹办献给福王(弘光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