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奇脐疗: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第2页/共4页]
脐附属于任脉,通过经络与满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相联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有的直接过脐,或者直接与脐脉气相通。前贤关于脐的阐述很多,临床利用也非常遍及。我们以为肚脐深部恰是人体太极和命门地点之处,也便是元气的产生之处。
2.2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今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的部位、形状,特别是服从作了相干阐述,如《难经注疏》解释三焦之焦乃“骨肉藏府空地之会”;《类经》以为三焦为“气之出入通道”;而《中藏经》则把三焦的服从表述得淋漓尽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表里摆布高低之气也,三焦通,则表里摆布高低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表里和,逆则表里逆。”
关于脐与元气的干系,今后历代文献也有近似记录,多从心机、病理方面阐述,如明朝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记录:“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以是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活力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指出了脐与元气的密切干系。《景岳全书》进一步夸大元气对五脏的感化:“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锡纯则以为:“人之始生也,缊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护,乃先资质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也,此元气得母荫育,垂垂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垂垂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降落,以生满身;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而离开母腹矣。”可见,脐与元气的干系密切。不但如此,脐下、脐周还能够诊察五脏的服从状况。
2. 三焦与脐关、膈关
1. 脐下为元气所聚之处
2.1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
2.2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路,因为三焦无所不包,元气无所不达,以是脐疗法实际上也应无所不治。按照当代脐疗专著《中医脐疗大全》的记录,脐疗抵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等体系均有感化,并能加强机体的免疫力,可遍及利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的医治,并可用于摄生保健。”
那么,除十二原穴外,腕、踝、膈、脐这四关又是如何医治满身五脏疾病的呢?关于腕、踝两关,十二原穴都位于腕、踝四周,当代总结出来的腕踝针疗法就是腕、踝两关能够医治五脏之疾的最好证明。关于脐关,现在关于脐疗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20余本,能够医治包含五脏在内的满身疾病。关于膈关,其部位便是膏之原鸠尾穴地点之处,又称“心口”。在《灵枢.师传》记录:“岐伯曰:五脏六腑者,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不足,以候骨曷骨亏。”骨曷骨亏,即现在解剖的胸骨剑突,其内即膈,其下恰是鸠尾穴处。后代医家的临床实际证明,鸠尾穴即“心口”,能够医治五脏六腑疾患,此中的代表就是清朝外治宗师吴尚先,其在《理瀹骈文》中有如是记录:“若脏腑,则视病地点,上知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知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此中相干的记录另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