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4页/共32页]

梁实秋是“五四”以来比较复苏的文论家。他以为五四活动出于思惟发蒙的需求停止反孔倒儒是过激的,儒文明被无端否定,放纵了人道恶的一面,社会民气落空理性制衡。故梁实秋对通盘欧化、落空传统的五四活动,特别是对新文学活动采纳根基否定态度。梁实秋以为“文学发于人道,基于人道,亦止于人道”,文学的目标是“表示出遍及的牢固的人道”。只要如此,文学才有永久的代价,才无益于指导理性,有助于“人道的完美”。

一些质料说,钱穆去找胡适借《求仁录》一书,胡适虽有,却怕失而不借,成果钱穆在书摊上“仅数毛钱购得”,有甚么意义呢?

钱穆暮年,辞去教职沉潜书斋,用心治学。费心费目,目力日弱,只能靠夫人胡美琦从浩如烟海的旧籍中查阅质料,引述笔墨。稿成后,再由夫人朗读,有遗误处,口述订正。钱穆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就是这么完成的。

1929年春,顾颉刚回京途中,到姑苏拜访钱穆。在南京内学院听欧阳竟无讲梵学的蒙文通,也慕名到姑苏拜访钱穆。之前,蒙曾写万言长信,表达本身对钱的学问的敬佩。二人一见仍旧,同游灵岩山,同乘轿到太湖的邓尉山旅游。一起上,湖光山色诱人眼,但蒙文通只顾拆阅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书稿。边读边赞叹不已,他对钱穆说:“君书体大思精,惟当于三百年前顾亭林诸老辈中求其伦比。乾嘉以来,少其匹矣。”故到北大后,方有“岁寒三友”。

7月,何应钦遵循“何梅和谈”,号令埋没统统抗日记念物,奉迎日本。为在抗日中捐躯的将士所立的“大青猴子墓”墓碑也遭到粉饰。胡适以诗《大青猴子墓碑》讽之,他对中国克服日寇的信心已十清楚朗:

朱湘因狷介和自大,文坛可视为知己者寥寥无几而怅惘孤寂。朱湘又才调横溢,诗歌写得好,文学批评也独具慧眼。比如,在1924年12月,他以笔名“天用”,在《文学》周刊颁发《号令》一文,在当时文坛引发遍及存眷。其文态度客观沉着,松散精密。在充分必定鲁迅小说《号令》乡土题材的代价意义的同时,也对鲁迅小说的艺术布局及说话笔墨提出攻讦。比方,朱湘对《阿Q正传》独具艺术本性的评价:“在上述八篇乡间糊口的小说中,《阿Q正传》固然最着名,我可感觉它有点自发的透露。”朱湘这篇不随波逐流的批评,被台静农支出1926年开通书店出版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书,成为研讨鲁迅的首要文章。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谛固得以发扬。思惟而不自在,无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在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仇,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愚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成知者也。先生之著作,或偶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偶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力,自在之思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国新文学研讨”课程,厥后还到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讨”,一向到1933年。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