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2页/共2页]
这个时候也恰是瑞典学院肯定当年诺贝尔奖获奖人选的时候。
1919年2月8日,飞机从法国的巴黎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英国的伦敦。
他在1923年来过中国,在北平熟谙了德国汉学家卫礼贤。
甘肃的敦煌文献恰是被以考查为名的本国粹者给盗走的,有了前车之鉴,不免惹人生疑。
这两位汉学家实在都不如何靠谱。
1920年,北洋当局交通部航空奇迹处筹办“京沪航路”。
在斯德哥尔摩的蓝色音乐厅内,瑞典文学院为意大利女作家格拉齐亚黛莱达颁布诺贝尔文学奖,她的获奖作品叫做《险恶之路》。
他最首要的成绩是在中亚的高山和戈壁中三次英勇的探险。
“我以为把诺贝尔奖授予一名中国作家的设法非常超卓。这将必定在文明政策上具有最深远的影响。我尚不清楚,哪个方向的人选会被考虑。作为对中国哲学、汗青和文学都有浏览的学者型作家,当代人文范畴的魁首人物梁启朝应被考虑。”
“我俄然想起,我们曾赠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以诺贝尔奖,他还亲身到斯德哥尔摩来。中国文学目前的状况如何?那边另有没有可考虑的,活着的、真正的高文家,还是说那边的文学也和欧洲一样处于式微期?我们只能通过译文来评判泰戈尔。对中国我们也只能如许。”
林子轩建立中汉文物救济会,倡导庇护中国文物,谨防本国粹者以考查为名盗墓的行动。
随后,他又提到了胡拾和林子轩,并给出了本身的评价。
在这个期间,坐飞机需求极大的勇气。
与此同时,一名叫做斯文赫定的瑞典人来到了中国。
1926年年底,他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拜托前去中国。
这是1924年,林子轩在西方文坛还处于崭露头角的阶段。
这和林子轩有点干系。
“但我偏向于梁启朝,因为他更具代表性。”他在信中如此说道。
这一次,斯文赫定来到北平,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已经返国了。
并且,斯文赫定考查的恰是中国的西北地区,也就是甘肃和新疆一带。
斯文赫定在瑞典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还是瑞典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是以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比中具有发言权。
这是斯文赫定第四次来到中国了,对于此次探险,他需求获得中国官方的同意。
192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
卫礼贤接到信后很镇静,他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梁启朝。
他完成了塔克拉玛兵戈壁的舆图以及帕米尔高原的舆图,并胜利穿越了全部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