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1页/共2页]
不过,斯文赫定遭到高本汉的影响,对提名中国文学家入围诺贝尔奖的兴趣淡了很多。
这一次,斯文赫定来到北平,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已经返国了。
比如。丁闻江就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有过合作。
随后,他又提到了胡拾和林子轩,并给出了本身的评价。
他的考查打算获得了北洋当局的批准,没想到却遭到北平学术界的狠恶反对。
这和林子轩有点干系。
1926年年底,他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拜托前去中国。
“我俄然想起,我们曾赠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以诺贝尔奖,他还亲身到斯德哥尔摩来。中国文学目前的状况如何?那边另有没有可考虑的,活着的、真正的高文家,还是说那边的文学也和欧洲一样处于式微期?我们只能通过译文来评判泰戈尔。对中国我们也只能如许。”
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对他的建议固然感到震惊,却又不失兴趣。感觉提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不成接管。
林子轩,墨客、小说家、戏剧家,非长年青。但很有才调,在西方有影响力。
1921年7月1日又新增了北平到济南段,不过因为战乱很快就停飞了。
斯文赫定把这封信在瑞典文学院朗读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成员也全都在场。
卫礼贤当时在德国公使馆内任职,精通汉语、在中国官场和文明界有深厚的人脉。
1919年2月8日,飞机从法国的巴黎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英国的伦敦。
这个时候也恰是瑞典学院肯定当年诺贝尔奖获奖人选的时候。
德国人卫礼贤首要的兴趣和精力集合在对中国古典著作的翻译上,比如《易经》,底子没时候深切研讨中国的新文学。
斯文赫定在复书中对候选人做出了申明。
瑞典人高本汉在中国的时候研讨的是汉语语音,他是说话学家,很少打仗中国新文学。
此行是为斥地经中亚通往中国的航路做气象探险,并带来一支由分歧学科科学家构成的大范围远征队,首要摸索戈壁戈壁和蒙古等地。
卫礼贤接到信后很镇静,他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梁启朝。
他本人是探险家,既不精通汉语,也没有高深的文学成就,很轻易遭到汉学家的影响。
这只是他的一种假想,向卫礼贤咨询中国有没有值得入围的文学家。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无疑走到了前面。
甘肃的敦煌文献恰是被以考查为名的本国粹者给盗走的,有了前车之鉴,不免惹人生疑。
并且,斯文赫定考查的恰是中国的西北地区,也就是甘肃和新疆一带。
北平一别,两人始终保持动手札来往。
此人出世于1865年,精通多国说话,常常活着界各地冒险,是一名探险家。
但是,高本汉不但对梁启朝等人选不予支撑,乃至对推举中国候选人底子不看好。
这两位汉学家实在都不如何靠谱。
1920年,北洋当局交通部航空奇迹处筹办“京沪航路”。
胡拾,哲学家、鼎新家,很激进,固然年青。却具有惊人的学问,充满豪情。
因为卫礼贤和梁启朝来往的比较多,才力荐梁启朝。
192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
同时,斯文赫定还写信咨询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定见。
“我以为把诺贝尔奖授予一名中国作家的设法非常超卓。这将必定在文明政策上具有最深远的影响。我尚不清楚,哪个方向的人选会被考虑。作为对中国哲学、汗青和文学都有浏览的学者型作家,当代人文范畴的魁首人物梁启朝应被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