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民国大文豪》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1页/共2页]

“但我偏向于梁启朝,因为他更具代表性。”他在信中如此说道。

这和林子轩有点干系。

他的考查打算获得了北洋当局的批准,没想到却遭到北平学术界的狠恶反对。

比如。丁闻江就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有过合作。

随后,他又提到了胡拾和林子轩,并给出了本身的评价。

“我以为把诺贝尔奖授予一名中国作家的设法非常超卓。这将必定在文明政策上具有最深远的影响。我尚不清楚,哪个方向的人选会被考虑。作为对中国哲学、汗青和文学都有浏览的学者型作家,当代人文范畴的魁首人物梁启朝应被考虑。”

此行是为斥地经中亚通往中国的航路做气象探险,并带来一支由分歧学科科学家构成的大范围远征队,首要摸索戈壁戈壁和蒙古等地。

这只是他的一种假想,向卫礼贤咨询中国有没有值得入围的文学家。

1919年2月8日,飞机从法国的巴黎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英国的伦敦。

林子轩建立中汉文物救济会,倡导庇护中国文物,谨防本国粹者以考查为名盗墓的行动。

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对他的建议固然感到震惊,却又不失兴趣。感觉提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不成接管。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无疑走到了前面。

192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

1926年年底,他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拜托前去中国。

这是1924年,林子轩在西方文坛还处于崭露头角的阶段。

这是天下上第一条国际航路,到了1926年,欧洲各国之间的国际航路较为遍及,但还没有开通到亚洲地区的航路。

“我俄然想起,我们曾赠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以诺贝尔奖,他还亲身到斯德哥尔摩来。中国文学目前的状况如何?那边另有没有可考虑的,活着的、真正的高文家,还是说那边的文学也和欧洲一样处于式微期?我们只能通过译文来评判泰戈尔。对中国我们也只能如许。”

胡拾,哲学家、鼎新家,很激进,固然年青。却具有惊人的学问,充满豪情。

这个时候也恰是瑞典学院肯定当年诺贝尔奖获奖人选的时候。

林子轩看到了报纸上的报导,他支撑北平学术界的抗议行动,即便是北洋当局同意了,考查行动也需求接管中国粹术界的监督。(~^~)

与此同时,一名叫做斯文赫定的瑞典人来到了中国。

斯文赫定在瑞典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还是瑞典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是以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比中具有发言权。

这是中国海内最早的航空线路。

瑞典人高本汉在中国的时候研讨的是汉语语音,他是说话学家,很少打仗中国新文学。

林子轩,墨客、小说家、戏剧家,非长年青。但很有才调,在西方有影响力。

但是,高本汉不但对梁启朝等人选不予支撑,乃至对推举中国候选人底子不看好。

斯文赫定是最早想把中国文学推向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国人。

这是斯文赫定第四次来到中国了,对于此次探险,他需求获得中国官方的同意。

德国人卫礼贤首要的兴趣和精力集合在对中国古典著作的翻译上,比如《易经》,底子没时候深切研讨中国的新文学。

斯文赫定在复书中对候选人做出了申明。

不过,斯文赫定遭到高本汉的影响,对提名中国文学家入围诺贝尔奖的兴趣淡了很多。

说实话,即便是中国开通了国际航路,林子轩也不敢坐飞机到外洋,想想徐至摩的例子就晓得,飞机有风险。乘坐需谨慎。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