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1页/共2页]
“我以为把诺贝尔奖授予一名中国作家的设法非常超卓。这将必定在文明政策上具有最深远的影响。我尚不清楚,哪个方向的人选会被考虑。作为对中国哲学、汗青和文学都有浏览的学者型作家,当代人文范畴的魁首人物梁启朝应被考虑。”
1924年11月中旬,斯文赫定在给卫礼贤回德后的第一封信里,谈及了提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假想。
甘肃的敦煌文献恰是被以考查为名的本国粹者给盗走的,有了前车之鉴,不免惹人生疑。
他在1923年来过中国,在北平熟谙了德国汉学家卫礼贤。
1921年7月1日又新增了北平到济南段,不过因为战乱很快就停飞了。
北平到天津段于1920年5月8日正式停航,飞机名为“京汉号”。
“就我所见,不管在叙事文还是诗歌方面,中国尚未出世任何首要作家。假定梁启朝、章泰炎和胡拾等人的最优良的作品翻译成西方说话的话,固然这些文章对中国人很首要,但底子不会获得赏识。我是以以为,目前底子没法找到任何一名诺贝尔文学奖人选。”
胡拾,哲学家、鼎新家,很激进,固然年青。却具有惊人的学问,充满豪情。
斯文赫定把这封信在瑞典文学院朗读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成员也全都在场。
在这个期间,坐飞机需求极大的勇气。
同时,斯文赫定还写信咨询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定见。
这只是他的一种假想,向卫礼贤咨询中国有没有值得入围的文学家。
说实话,即便是中国开通了国际航路,林子轩也不敢坐飞机到外洋,想想徐至摩的例子就晓得,飞机有风险。乘坐需谨慎。
不过,斯文赫定遭到高本汉的影响,对提名中国文学家入围诺贝尔奖的兴趣淡了很多。
但是,高本汉不但对梁启朝等人选不予支撑,乃至对推举中国候选人底子不看好。
“我俄然想起,我们曾赠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以诺贝尔奖,他还亲身到斯德哥尔摩来。中国文学目前的状况如何?那边另有没有可考虑的,活着的、真正的高文家,还是说那边的文学也和欧洲一样处于式微期?我们只能通过译文来评判泰戈尔。对中国我们也只能如许。”
这和林子轩有点干系。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无疑走到了前面。
他完成了塔克拉玛兵戈壁的舆图以及帕米尔高原的舆图,并胜利穿越了全部西藏。
1920年,北洋当局交通部航空奇迹处筹办“京沪航路”。
林子轩,墨客、小说家、戏剧家,非长年青。但很有才调,在西方有影响力。
因为卫礼贤和梁启朝来往的比较多,才力荐梁启朝。
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对他的建议固然感到震惊,却又不失兴趣。感觉提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不成接管。
德国人卫礼贤首要的兴趣和精力集合在对中国古典著作的翻译上,比如《易经》,底子没时候深切研讨中国的新文学。
1926年年底,他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拜托前去中国。
他本人是探险家,既不精通汉语,也没有高深的文学成就,很轻易遭到汉学家的影响。
与此同时,一名叫做斯文赫定的瑞典人来到了中国。
颠末不竭鼓吹,中国粹术界现在对本国粹者前来考查非常敏感。
在中国人看来,瑞典和西方列强分歧。它是个较为中立的国度,并不强大,看起来没有威胁,以是北洋当局和瑞典干系不错,会聘请瑞典科学家停止科学考查。
1919年2月8日,飞机从法国的巴黎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英国的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