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第1页/共2页]
现在人到中年,常常看到嫔妃们为了争宠哭天抹泪、胭褪脂残的模样,英宗便会慨叹,如若换做娇娘学姐,定不会如这些庸脂俗粉普通令人烦燥。光阴流逝,百花看尽,崔娇娘永久是英宗心头的朱砂痣,床前一抹明月光。
“改了改了,如此俗物,怎配称做点绛唇,改叫......”英宗的文采向来就没有超卓过,既是一时想不出,干脆挥挥手,让别人去想。
英宗有三叹,一叹朕当年年纪小,不能对娇娘一诉衷情;二叹娇娘早已订婚,没法与朕共结连理;三叹光阴仓促,隔了天涯,又隔阴阳。
“点绛唇,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趁两小无猜顿时结婚,一来培养豪情,二来制止再有不对,空留余恨。过个十来年,再让他们圆房便可,至于这其间皇子殿下暖床生孩子的事,自会有大把的侍妾去做,那些都是小事,圆了天子老爹的少年胡想才是大事啊大事!
大半个时候后,君臣二人便都有了人选。
崔如诲:“老朽家中确有一孙女,为老夫嫡出第五子寿光之女,其母为原配正室,且世代书香,只是,唉,只是此女年方三岁,然除了她,其他女孙或已订婚,或为庶出。”
“皇上,您瞅瞅,那是云林刚给您送来的菊花,另有个好听的名字呢,就叫点绛唇。”
英宗明显也没想到崔帝师竟然已是老态龙钟,行动盘跚,就像他想不到儿子们会长得那么快一样。
奉天承运,天子诏曰,崔氏女绛春得配皇六子,封为贺王妃,择选谷旦结婚,钦此!
大成王朝天庆二十五年八月初五,宜纳采。
“唉,”老帝师崔如诲长叹一声,悲从心来,“娇娘吾儿远隔千里,思乡心切,三年前竟一病不起,香消玉殒!不幸老夫白发人送黑发人,老来伤悲矣。”
不过对于早已喜上眉梢的英宗来讲,这都是小事,女子名字叫甚么都行,归正都称崔氏,趁着朕本日龙颜大悦,就让朕御赐一名,嗯,想当年朕与娇娘初见之时,恰是春暖花开,杏花三月,点绛唇,绛唇,绛春!崔绛春!
赏着花,品着茶,聊完诗词歌赋,歌颂了千古圣贤,英宗这才归入正题。
看到张德海批示着小寺人七手八脚将那几盆不幸的红菊花搬到一边,英宗又道:“宣崔恩师进宫,陪朕赏菊观景。”
“可不是嘛,您听听,这花名也透着个高雅。”
崔如诲也有三叹,一叹当年未老先目炫,竟没看出皇上的心机;二叹三妻四妾,老夫竟只生娇娘一女;三叹人死如灯灭,悔怨来不及。
半年后,崔娇娘与早已订婚的夫君结婚,远嫁他方,英宗今后再也没有见过她,只是娇娘的倩影却长留意中。
崔如诲捻着白胡子,他嫡出五子,庶出七子,孙辈重孙辈三四十人,还在增加中,孙女必定是有的,但是否另有嫡出未曾婚配的,他却搞不清楚。
本日传旨寺人来请他,说是皇上想他了,请他进宫赏菊,崔帝师冲动得老泪横流,谁言沧桑空花落,茶凉酌取任西风。
圣旨立即拟好,趁便封了皇六子岱远为贺王,只是提及自家孙女的名字,老帝师却一派茫然,究竟上这个即将成为皇妃的小孙女就是站在面前,他白叟家也不熟谙。
英宗摸摸胡子,点点头:“本来是老十九啊,朕记得端五节时见过他,一转眼长这么高了。”
“八岁,记得第一次见到崔恩师时,朕也是八岁啊,转眼竟已过了三十多个春秋了,崔恩师可还在都城吗?”
英宗脑海里又闪现出阿谁肤凝如雪,唇若樱红的倩影,顿觉非论是这满园的五光十色,还是后|宫三千美人,除了影象深处的这一名,竟再无一人一花配得上这“点绛唇”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