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道教中的各种气功功法[第2页/共2页]
1、炼神类。
2、炼气类。
大抵出于魏晋意的《西升经》,承老庄之说,贵养神而赋养形,阐述了以平静自心、收心离境、冥思绝虚为要的“养神”、“守一”、“思道”、“守神”之道。该经《身心章》云:“常以虚为身,亦以有为心,此二者同谓之无身之身,偶然之心,可谓守神”。“守神”原出《庄子·决计》、《斋戒箓》等道书中还以《庄子》中的“心斋”为玄门徒所修的斋法之一。“心斋”以除嗜欲、绝思虑为要,符箓道派把这类工夫作为祈神、斋醮之前的需求筹办事情。
此类体例源出先秦的吐纳食气、行气,以调制呼吸为主,有行气、闭气、胎息、吐纳、佩服、食气等项目。修习大抵分闭息、多入少出、服咽内元气、服食外气等法。
炼神一类工夫,本与佛教止观多所相通。南北朝以来,玄门在源于老庄的守道、守神说的根本上,接收佛教露台止观及禅宗禅法,构成一类佛、道融会的炼神之道。《洞玄灵宝定观经》所说“定观”,实即佛教“止观”的改头换面,泠虚子注云:“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修习体例,以静坐冥思为要,若觉念起,立即用内观觉照之法遣除,“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摄念持心,须把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报狂颠,心达寂定时,又须听任,宽急得所,方能渐入静亦定、动亦定,“处喧无恶,涉事无恼”的“真定”,帽定而生聪明。唐朝名羽士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所述“坐忘”之道,本出《庄子》,修习以“收心离境,住无统统,不着一物”为要,以达“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的静定之境为成绩。入门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步,调心防断、任、放、纵四种偏执,既不成住有,又不成住空,“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为真正定基”。这类“坐忘”法,可谓佛教止观与老庄坐忘之道融会的产品。被全真道奉为首要典范的《平静经》,则以“澄心遣欲”为宗,以内观“心无其心”、表面“形无其形”、远观“物无其物”为遣欲的诀要,以达“寂无所寂”的“重玄”境地为究竟,佛教止观的气味更浓。首发
此类体例源出老庄,从调心动手,以空谦虚念、令符合于虚无之道为修习之要,有守道、守神、守1、心斋、定观、澄心、观心、坐忘、炼神还虚、炼神合道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