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论语述而(3)[第1页/共3页]
【评析】
孔子说:“豪侈了就会越礼,俭仆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肯寒酸。
莫:约摸、大抵、差未几。
孔子暖和而又峻厉,严肃而不凶悍,持重而又安祥。
④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门生,比孔子小30岁。
【注释】
7.36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必然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注释】
④《诔》:音lěi,祷告文。
【原文】
⑥取:同娶。
②长戚戚:常常忧愁、烦恼的模样。
【原文】
春秋期间各诸侯、大夫等都极其豪侈豪华,他们的糊口吃苦标准和礼节范围都与周天子没有辨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动。固然俭仆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肯寒酸,以保护礼的庄严。
【评析】
孔子说:“就书籍知识来讲,约莫我和别人差未几,做一个身材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②为之:指圣与仁。
【原文】
孔子病情严峻,子路向鬼神祷告。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六合神灵祷告。’”孔子说:“我好久以来就在祷告了。”
【译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②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③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原文】
孔子说:“君子气度宽广,小人常常忧愁。”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莫非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从本章孔子的谈吐来看,仁是人天生的赋性,是以为仁就端赖本身的尽力,不能依托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类熟谙的根本,仍然是靠品德的自发,要颠末不懈的尽力,就有能够达到仁。这里,孔子夸大了人停止品德涵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首要意义。
② 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译文】
①开阔荡:气度宽广、开阔、容忍。
【评析】
【译文】
①孙:同逊,恭敬。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义是“越礼”。
②固:粗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义。
【译文】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③巫马期④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⑤,君子亦党乎?君取⑥于吴,为同姓⑦,谓之吴孟子⑧。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①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峻。
陈司败问:“鲁昭公晓得礼吗?”孔子说:“晓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本身,对他说:“我传闻,君子是没有偏私的,莫非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另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奉告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荣幸。如果有错,人家必然会晓得。”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题目,实在是分歧。他感到,提及圣与仁,他本身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尽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倦怠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根本在于好学欠好学,而学又不能逗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以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根基分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