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论语述而(3)[第1页/共3页]
② 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⑥取:同娶。
【原文】
④《诔》:音lěi,祷告文。
②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
①孙:同逊,恭敬。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义是“越礼”。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背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白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包庇,即“为尊者讳”。孔子以保护当时的宗法品级轨制为最高原则,以是他本身呈现了冲突。在这类环境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究竟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本身的错误,只是没法处理这个冲突罢了。
③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如许的事吗。
【评析】
②为之:指圣与仁。
【译文】
【原文】
【译文】
【译文】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③巫马期④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⑤,君子亦党乎?君取⑥于吴,为同姓⑦,谓之吴孟子⑧。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孔子说:“仁莫非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君子开阔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很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鼓励本身。孔子以为,作为君子,该当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忍别人,包容各种事件,不计小我短长得失。气度狭小,与报酬难、与己难堪,经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成能成为君子。
【原文】
【注释】
【原文】
【译文】
【注释】
【注释】
【评析】
①开阔荡:气度宽广、开阔、容忍。
【原文】
【评析】
【原文】
【评析】
③揖:做揖,行拱手礼。
②固:粗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义。
⑧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期间,国君夫人的称呼,普通是她出世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注释】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②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③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原文】
【译文】
①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峻。
【评析】
7.37 子曰:“君子开阔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译文】
【注释】
【译文】
【注释】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题目,实在是分歧。他感到,提及圣与仁,他本身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尽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倦怠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根本在于好学欠好学,而学又不能逗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以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根基分歧的。
7.33 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⑦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动。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另有分歧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籍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恳我是能和别人比拟的。”我们这里采取了“约莫我和别人差未几”如许的解释。他处置教诲,既要给门生传授书籍知识,也重视培养门生的实际才气。他说本身在身材力行方面,还没有获得君子的成绩,但愿本身和门生们尽能够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