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论语雍也(2)[第2页/共4页]
【译文】
①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樊迟问孔子如何才算是智,孔子说:“用心努力于(倡导)老百姓应当顺从的品德,尊敬鬼神但要阔别它,便能够说是智了。”樊迟又问如何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成的成果,他得在人后,这能够说是仁了。”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评析】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②文:文采,颠末润色的。
②伐:夸耀。
孔子说:“聪明人爱好水,有仁德者爱好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寂。聪明人欢愉,有仁德者长命。”
【注释】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切当地说了然文与质的精确干系和君子的品德形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惟。文与质是对峙的同一,相互依存,不成分离。朴素与文采是一样首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惟颠末两千多年的实际,不竭获得丰富和生长,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惟和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①之以礼,亦能够弗畔②矣夫③。”
【注释】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共同很得当。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严峻题目。面对实际,以答复实际的社会题目、人生题目为中间,这是孔子思惟的一个凸起特性。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看法,他不科学鬼神,天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休咎。以是,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感化的。
【译文】
【原文】
孔子这里所说的,实在仅是一个比方。他所鼓吹的“德治”、“礼法”,在当时有很多人不予正视,贰内心感到很不睬解。以是,他收回了如许的疑问。
【评析】
6.21 子曰:“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成以语上也。”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爱好的意义。
③尧舜:传说中上古期间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表率。儒家以为是“贤人”。
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成陷③也;可欺也,不成罔也。”
⑤夫:句首发语词。
6.16 子曰:“不有祝鮀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原文】
【原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原文】
【注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施“仁”的首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前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了然孔子关于“仁”的根基主张。对此,我们到前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惟的一个首要方面,是社会根基伦理原则,在明天一样具有首要代价。
【译文】
【注释】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有涵养的“君子”。他但愿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有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