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琉璃世琉璃塔》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39章 灵谷谈征徭[第3页/共4页]

吕氏刚才已经气得浑身颤抖,听到这里不由落泪,马淑仪赶紧上前安慰。吕氏渐渐止住了眼泪,望着弘远决然说道:“方丈放心。允炆不是不懂事的孩子,这事定是哪个臣子教唆的,允炆大抵没有在乎。哀家归去就和允炆说,方丈别担忧。”

朱允炆脸又是一红,见朱元璋如有所思仿佛真的在考虑,赶紧道:“多谢皇姑,不过不消,真的不消”。

宁国公主听了,珊珊迈进殿里,黄子澄只好仓猝辞职。朱元璋带着宁国公主朱允炆,三小我就在省躬殿用晚膳。

宁国公主笑着问朱允炆:“太孙妃又有了?”

这一天是朱标的生辰,太子妃吕氏带着儿子朱允炆,儿媳马淑仪和三个小儿子允熥,允熞,允口一起上东陵祭奠。

气候很冷,朔风凛冽,刮在脸上很有些刺痛。天空阴沉沉的,乌云低矮地压在头顶。吕氏出了门,看到如许的气候,不由得叹了口气。天知民气,想到本身的夫君英年早逝,内心又是一阵难过。吕氏本年不过才三十六岁,却已寡居五年了。素服素面,脸上总不自发地带着愁苦,额头嘴角都有了较着的皱纹,行动也迟缓,甚么事都无精打采,难掩愁闷。

弘远接着说道:“蒙圣上恩情,灵谷寺现在有一千一百多位和尚,这也是我大明佛法弘扬的恶报,每日诵经做法事,佑我大明,护我百姓,实有无量功德。”

弘远迟疑半晌,才昂首缓缓说道:“按理这事儿不该和太子妃说,特别今儿个是先太子的生辰,可贵请到太子妃和太孙妃光临弊寺,高朋降纡,只该奉茶清谈才是。”

弘远的这间方丈室极大,本来是筹办隔作里外三间的,弘远素喜阔朗,干脆就通敞着。迎门供着一幅织绣的佛祖像,极尽精美,绣得栩栩如生;像下有弹墨缎的蒲团和木鱼,木鱼细心看时,倒是檀木的。西面沿墙一排高大的书架,磊着满满的经籍,东面放了几张花梨木的圈椅,垫着青缎坐褥。椅子的两边各有高几,机上设着各种文鼎花瓶,插着时鲜花草,铜鼎中点着细细甜香。马淑仪暗自揣测,恐怕比本身的屋子还要精美些。

朱允炆脸红得要滴水:“不会的。”

弘远命奉茶,是本年才上的六安贡茶,小沙弥捧在汝窑的压手杯里端上来。

朱允炆顺手取了个梅花糕,渐渐吃着,中间的黄子澄一个劲儿地使眼色。朱允炆看看朱元璋已在喝茶,遂轻声问道:“圣上,孙儿前日所奏寺院田亩赋税一事,圣上感觉如何?”

弘远赶紧站起来,双手合十恭敬隧道:“老衲先替阖寺僧众感谢太子妃娘娘,太子妃如此善心,菩萨定会保佑娘娘顺心快意福寿康宁。”又看着马淑仪说道:“也保佑太孙妃娘娘吉利安康再得贵子。”

宁国公主笑道:“东宫人太少了,前几年大哥孝中没体例,父皇不如现在帮允炆多置几个妃嫔”。

十五年前马皇后走后,朱元璋干脆不再立后,后宫里就是孙贵妃代行皇后职责,郭惠妃协理,几十个妃嫔倒也个个诚恳。反而宁国公主自幼恃宠而骄,在宫里耳目浩繁拥戴者众,全部大明后宫倒是这已嫁公主最有权势,也可算是洪武奇景之一了。

弘远带着灵谷寺的和尚,围坐在陵边地上,垂目诵经,降落的声音浑厚悲悯,吕氏听着,渐渐地安静下来。朱允炆和三个弟弟也上前扶着母亲,轻声安抚。

宁国公主讽刺他:“你都多大了,这点事还害臊啊?哪个天孙公子不是三妻四妾的,何况你皇太孙呢。淑仪不会不欢畅的。”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