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江南秋尚早[第3页/共4页]
弘远哈哈大笑:“这可不敢当,圣上御赐,弊寺高低承蒙圣恩感激不尽。”笑着让几个小沙弥拜谢接过。
不知自哪天起,树上的知了停止了蝉鸣,阳光不再刺目,昂首望时,碧蓝的天空高远广宽。夏天竟是畴昔,到了金春季候。
紫金山东南麓的灵谷寺,群山峻岭摆布环抱,红墙绿瓦掩映在翠松茂林之间。松风阵阵,带来模糊的和尚诵经声。
朱允炆一进门,太孙妃马淑仪便迎了上来,笑道:“殿下今儿个返来的早,备了点心,殿下先用些。一会儿就开晚餐了。” 朱允炆点点头,更了家常衣服。
朱允炆浅笑点头:“好。方丈操心,吾自当禀告圣上。”又随口问道:“寺里现在有多少位徒弟?”
朱元璋曾想定都于故乡中都,在中都大兴土木造皇城。可最后还是决定定都应天府,恰是想起了诸葛亮所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信赖这里是绝无独一的风书宝地。
千里以外,京师应天府。
王景弘接着说道:“朝鲜国王说被劫的贡品已在重新购置,随后别的押送至京师。”望了眼燕王又道:“赵方和李三被倭寇所害一事,朝鲜国王大怒,包管找到凶手,严惩不怠。”
这时黄子澄说道:“殿下看看这个”,言语有些冲动。
朱允炆暖和的面上终究动了动,想了想说道:“我信赖两位王叔。”
这个无量殿就是洪武十四年始建,不消寸土无一根梁柱,硬是全数用庞大的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建成了一个“无梁殿”。
朱权冲朱棣对劲一笑:“我这个开山大弟子,真是尊师重道呐!”
弘远笑道:“谢圣上体贴。老衲知圣意,每日亲来查抄,无量殿好得很,别的各殿也都安然无事。”
黄大人即太常寺卿黄湜黄子澄,本年四十八岁,是洪武十八年的探花。伴读东宫,乃饱学大儒济世之才。个子不高,瘦肥大小,满脸朴直,一捧短须略有斑白,官服不起眼的处所补有一个小小的补丁。朱允炆一向奉为良师良朋,尊为“黄先生”,几近每日必见。
朱允炆谛视很久,负手缓缓往无量殿行来。
朱允炆脾气似父亲先太子朱标,温文尔雅宽和仁厚,悄悄地又看了看折子,笑道:“黄先生,我倒感觉折子说的不无事理。两位叔叔公事繁忙,这点小事未曾在乎也是有的。
黄子澄不觉得然:“殿下但是讲明在齐侍郎的行文上,奉求了宁王的。两位王爷不成能不知情!殿下自被册立皇太孙五年了,朝廷里百官恭敬令无不可,只要诸王以叔父之尊每多不逊。殿下的批文要求常被疏忽,总要圣高低旨才气履行。”
朱允炆进了无量殿,瞬时一阵凉意沁人,本来这内里飞檐挑角似巍峨宫殿的无量殿,内部却如回旋的涵洞一样通俗清幽。
莲花站在一旁细心推着饭团,一边就笑道:“之前在家里做时,老是小弟打”。马三宝笑:“这本来是个力量活”。
朱允炆笑道:“你可教教好。”
二人正忙得欢畅,燕王宁王一起走了出去。燕王赞一声:“好香!”,宁王却顺手拿了一块糕丢进嘴里,笑道:“好吃!多做一点,我带给慧光老衲人。”
马淑仪笑道:“臣妾醒得,不敢妄为。”
二人在院子里放了个大桌子,上摆石板,在做打糕。红豆粉黄豆粉都已磨好,正要把糯米饭打成米饼。莲花拿着木槌,敲打了一会儿,马三宝笑眯眯地看着,跃跃欲试:“让我打吧?”说着接过木槌,轮臂直挥,石板上的饭团不一会儿就碎成了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