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流通货币及法币介绍[第3页/共3页]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均匀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能够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均匀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能够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约莫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能够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期间“一块钱”约莫折合今群众币35―40元摆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期间的1块银圆约莫折合今群众币70元摆布。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代价为例: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均匀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能够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约莫2角-2角3分钱,1银圆能够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约莫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能够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期间“一块钱”约莫折合今群众币30―35元摆布。
在抗日战役和束缚战役期间,百姓党当局采纳通货收缩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即是抗日战役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完整崩溃。
中华民国期间百姓当局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心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夫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制止白银畅通,发行国度信誉法订货币,代替银本位的银圆。1948年8月19日被金圆券替代。
法币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今后称为北平)高出约莫10-20%,普通说来,南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都会的物价更比州里要高很多。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很多人凡是误以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代价为1.5分银圆。这期间1块银圆约莫折合今群众币1百多元。
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