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流通货币及法币介绍[第1页/共3页]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采办力如何呢?我们能够参考汗青上平常糊口必须品的物价来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代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分歧而分歧。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抵的描述。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期间的1块银圆约莫折合今群众币70元摆布。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很多人凡是误以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代价为1.5分银圆。这期间1块银圆约莫折合今群众币1百多元。
镍币
银元
现在(2002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代价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采办力不该仅仅以猪肉一项的代价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糊口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预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1银圆均匀采办力约相称于今群众币50元,还是根基上合适实际环境的,乃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昂贵10―20%摆布。
俗称“角子”、“小洋”,为银辅币。民国期间境内畅通的有单毫(单角子)、双毫(双角子)两种银角。双毫重1.44钱,单毫重0.72钱,含银82%,多系光绪年间铸的。民国16年,有孙中山总理记念银角。民国18年,经福建省当局批准由福州洪山桥造币厂承铸“黄花岗”记念银角,有双角和单角。民国22年1月,福建省当局号令:黄花岗记念银角,每10角为银元1元,全省通用。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今后称为北平)高出约莫10-20%,普通说来,南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都会的物价更比州里要高很多。
又,陶先生举出当时李四光为答复鲁迅说他在京师图书馆当副馆长一事所作的申明;这副馆长一职的月薪是500银圆,但他只支取一半,另有一半捐给图书馆了;实在不捐也是能够的。以是当时传授的实际支出要比每月2000多斤猪肉还要多些。难怪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间,能花上相称26000斤猪肉的钱去采办图书质料,别的还买了室第。
百姓当局在1928年北伐同一中国后,开端慢慢实施货币鼎新,打算首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卖力推行。最早步调是透过行政号令,以官股入股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变相将其节制权改成完整国有(本来已是官方创办的银行,已是半官办)。加上百姓当局原有当中心银行,百姓党根基上节制了中国的银行业。1929年,美国经济大冷落。罗斯福总统为奉迎海内产银州的议员,在1934年通过“购银法案”,由财务部购入白银作为储备,顿时引发国际银价高涨。中国当时为第三大银本位国度,立即呈现白银外流,通货收缩,激发利率缓慢上升,部分银行钱庄开张。因而货币鼎新成为国度理财当务之急。
民国24年11月4日,百姓当局规定由中心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农夫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订货币,统称“法币”,又称“国币”。废除银本位制,制止银元畅通。法币与银元比值为1∶1。境内畅通的法币有19种,此中面额10元券(俗称“红鸡公”)和5元券(俗称“乌鸡母),畅通最广。抗日战役期间,因为恶性通货收缩,法币急剧贬值,民国36年12月呈现1万元面额,次年又有5万元面额。民国37年8月,法币崩溃,百姓当局发行金圆券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