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守墓异兽第二篇[第2页/共9页]
《白泽图》曰:羊有一角当顶上,龙也,杀之震死。
白泽是中国当代神话中职位高贵的神兽,吉祥之意味,但正统古籍中记录甚少。白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晓得天下鬼神万物状貌,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利之兽。
多年今后,风后才又向黄帝提起了那只红色的鸟。他说,这只鸟名叫毕方,形状与鹤类似,习性也几近没有辨别,是以偶然被误以为只要一条腿。毕方的羽毛是深浅不一的红色,喙相称广大,玄色并带有红色的斑纹。恰是这只鸟,将黄帝征讨四方时杀死的敌军封闭在泰山当中。当然,借助这只鸟也能够将那支亡魂构成的军队开释出来。只是博学的风后也并不晓得体例罢了。
译文:在黄帝和蚩尤的战役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成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周遭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害的意味。
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捣蛋灾也。”
中国官方有麒麟送子之说,另一种麒麟形象是龙头,马身,龙鳞。尾毛似龙尾状伸展。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遍及,不过名誉也不算小。
“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朝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义)不正者。”意义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锋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
至于“栖息在昆仑山,浑身乌黑,有翼”等皆为先人诬捏,不成信。
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天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山海经·大荒经》记录: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图解山海经》:“山中栖息一种野兽,其形状象猪,却长着大獠牙,名字叫当康,它收回的叫声就像在呼喊本身的名字。传说天下要获得歉收的时候,它就从山中出来啼叫,奉告人们歉收将至。以是它固然模样不太都雅,倒是一种瑞兽。”
是一个“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如象牙普通,抱在内里’’的怪兽。
唐朝闻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李白、辛弃疾以及明朝王穉登、孙宜等闻名墨客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丁的诗句。唐武德四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冢”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古刹,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更加名震四方。
据考据“西狩获麟”产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幸亏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今后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了然至今仍在巨野传播的“孔子获麟遗言”的故事是实在的。孔子获麟遗言,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首要启事。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怀了孕,祷告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出世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以为是个不祥之兆,当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当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因为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独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究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身后,获麟遗言的故事广为传播。唐朝大墨客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遗言于获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