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三家论辩(1)[第3页/共4页]
比玉见迦摩笃宽裕的模样,转而笑了笑:“各自阐述观点罢了,吾兄不要当真。我们还是持续初始的话题,切磋一下儒玄佛三道。实在抛开差别,儒玄佛三家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被迦摩笃如许的资深道者夸奖,比玉天然欢乐,神采昂然,进而道:“儒家到处闪现,到处进取,但愿‘庶之富之教之’,主动治世。一乱一治,却一治一乱,保持长治久安尚且不能够,又怎能实现大同?往旧事与愿违,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可谓俗气人自寻滋扰;佛家整天讲甚么般若菠萝蜜,大聪明,波罗揭谛,无爱无欲,而其所谓的大聪明就是完整走向时空寂灭,好笑可叹;唯有我老庄,澹泊浑厚,清闲有为,率性而不丢失赋性,带领大众走向自但是然,这才是人间独一精确的大道。”
“玄门中《品德经》作为大纲挈领之作。《庄子》的确是通篇神论,思路清奇,活泼玄远,令人拍案叫绝,但此中一半的篇幅倒是在驳斥儒家圣贤礼教,略显烦复;佛门中则以《般若波罗蜜心经》为众经精华之地点。至于《四十二章经》,并不算我们摩揭陀国的正式佛经,乃是汉明帝时派使者去西方于诸佛经当中摘录翻译并带返来的。《四十二章经》只是你们中土的叫法,我摩揭陀国并无此经。但作为最早传入中土的经文,影响甚广。《品德经》和《庄子》乃是玄学之底子,《心经》和《四十二章经》篇幅虽少却深得佛家要义。就以此四经尝试论之,佛玄两道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丁爽’之说,佛家则讲‘诸法空相’,‘五蕴皆空’,‘无色声香味触法’,只是佛家的意境要比老子更深很多;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低相倾’,佛家则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说,仿佛意境也比《品德经》更深一层;老子讲得道者不受毒虫螫,不受猛兽啮,不受攫鸟抓,佛家则讲得道者如乘舟在水中自在飞行,不触岸,不回流,不断住,不败北,不为鬼神所扰而直接入海,也更深广一些;老子倡导少私寡欲,佛家不但倡导无欲,更深一步倡导无欲无爱......”
“你们中华先秦诸子百家,固然广博高深,但是说到底,都是环绕如何治世展开的,都是治世之学,说白了就是为了办事于上位者。老庄一派,的确有天然有为之说,但本质还是治世之学,只是主张的治世途径与其他各家大有分歧罢了。我如许说你能够并不承认,但你回想《品德经》中,固然奥妙玄远,但通篇大多是‘贤人’、‘侯王’、‘天下’、‘国’、‘民’、‘兵’、‘治’之词,有多少是纯粹讲论修行之道的?”
“却要如何度?”
比玉这些日子常常跟迦摩笃讲佛论道,对佛教实际有了深切体味。他深思半晌,仿佛有所贯穿,但却并不拥戴,转而道:“往世不成追,来世不成待。梵学的确清慧高深,以是才气在我中土扎下根来,但是我本土本来有孔孟和老庄之道。孔孟之道把握于在位者,老庄之道被当今士人追捧。关于儒玄佛三家,我一向想跟你做一个切磋,趁着匈奴未至,现在另有机遇,就明天吧。”
“哦?”比玉非常不认同,“我老庄讲究天然有为,向来与孔孟的忠孝礼法孑然对峙,反倒与佛门中的修行法门类似,迦摩兄为何将儒玄二家归为一类,而说与佛家有本质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