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三家论辩(1)[第1页/共4页]
迦摩笃列举了很多例子,只是刚才明显说好的要用《品德经》和《庄子》跟《心经》和《四十二章经》两两对比,但对《庄子》的内容却只字未提,用佛家两经来对抗老庄一经。
“从小我的处世修为来讲,儒家标准最为刻薄,此中的最高标准为‘仁’。能达到仁,才气算是一个完美的君子。而对于社会,其终究目标则为实现‘大同’。也就是仁人君子,通过礼乐教养,动员全部社会进入大同;老庄呢,其小我修为的最高境地是得‘道’。其抱负中的社会则为回归天然。以得道贤人通过致虚、守静、有为动员公众走向返璞归真的天然社会;佛家,修行的沙门,终究的修为目标为具有大聪明的菩提萨埵。而统统法相的终究境地则为涅槃。菩提萨埵,通过修行般若波罗蜜,达到终究的涅槃境地。”
“嗯嗯,凡是大道,都有一些共性,比如教人向善,向善便会调和......”
三三两两有进寺而来的公众,迦摩笃则不遗余力地向他们宣讲着佛法。
比玉略一回想《品德经》的内容,果然如此。但他并不认同迦摩笃的观点,辩道:“《品德经》中的确有治世之道,但是倡导有为而无不为,小国而寡民。跟那些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是讲究立法立威的儒、法等家则有很大分歧。且我玄学中,除了《品德经》,另有《庄子》,其是担当《品德经》且发扬光大的。《庄子》中就很少谈及侯王治世,且通篇神论,活泼玄远。相对应的,你佛门中有《般若波罗蜜心经》和《四十二章经》,以此四经为据,内里很有相通之处。”
“呵呵呵呵。”迦摩笃听了比玉这话轻笑两声,“百家之道虽各有分歧,但无疑都是各派先贤聪明之精华。各有特性,没有高低之分。中华诸子百家,广博而高深。贫僧资质陋劣,只是粗有体味,未能深切。但在我看来,诸子百家,包含儒玄在内,与我佛家都是有本质辨别的。因为只要我佛家才是独一纯粹的修行之道,以是我摩揭陀之鸠才气占你们泱泱中华之鹊巢。”
“分散公众。”
迦摩笃看出比玉的心机,便不顺着本身的思路向下说,而是转问道:“公子相称通慧,关于释迦、孔孟、老庄三家,应当是早已洞穿本质了吧。”
舒晏如何会到这里来?这令比玉和迦摩笃两小我都颇感不测。
“仁——礼教——大同,道——有为——天然,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涅槃......”迦摩笃几次念叨,不由大赞道,“兰阇,兰阇!我于中土已经数十年,关于此三家的会商,听闻何止数百,可从没有如此清通精炼者,可谓一语道破三家本质。妙极,妙极!”
“你们中华先秦诸子百家,固然广博高深,但是说到底,都是环绕如何治世展开的,都是治世之学,说白了就是为了办事于上位者。老庄一派,的确有天然有为之说,但本质还是治世之学,只是主张的治世途径与其他各家大有分歧罢了。我如许说你能够并不承认,但你回想《品德经》中,固然奥妙玄远,但通篇大多是‘贤人’、‘侯王’、‘天下’、‘国’、‘民’、‘兵’、‘治’之词,有多少是纯粹讲论修行之道的?”
“玄门中《品德经》作为大纲挈领之作。《庄子》的确是通篇神论,思路清奇,活泼玄远,令人拍案叫绝,但此中一半的篇幅倒是在驳斥儒家圣贤礼教,略显烦复;佛门中则以《般若波罗蜜心经》为众经精华之地点。至于《四十二章经》,并不算我们摩揭陀国的正式佛经,乃是汉明帝时派使者去西方于诸佛经当中摘录翻译并带返来的。《四十二章经》只是你们中土的叫法,我摩揭陀国并无此经。但作为最早传入中土的经文,影响甚广。《品德经》和《庄子》乃是玄学之底子,《心经》和《四十二章经》篇幅虽少却深得佛家要义。就以此四经尝试论之,佛玄两道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丁爽’之说,佛家则讲‘诸法空相’,‘五蕴皆空’,‘无色声香味触法’,只是佛家的意境要比老子更深很多;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低相倾’,佛家则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说,仿佛意境也比《品德经》更深一层;老子讲得道者不受毒虫螫,不受猛兽啮,不受攫鸟抓,佛家则讲得道者如乘舟在水中自在飞行,不触岸,不回流,不断住,不败北,不为鬼神所扰而直接入海,也更深广一些;老子倡导少私寡欲,佛家不但倡导无欲,更深一步倡导无欲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