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节,天师道[第10页/共11页]
二嵩山修道三十年托神降授天师位
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天子位。十月,初冬到临,寇谦之卧居嵩山三十年的薄弱本钱堆集成了,他戴着“天师”桂冠,分开嵩山发挥抱负,而做他的“国师”好梦了。
两年后,崔浩受命纂修国史,太子晃为报“天佛”一箭之仇,先大要附和他秉笔挺书;国史修成后,又借口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将其诛杀,并尽戮其族。崔浩之死,正被寇谦之在预言言中。
寇谦之为了获得天子的信赖便大显神手,主动插手北魏的军事行动。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其子赫连昌继位。对是否西伐大夏,朝臣定见不一。崔浩主战,长孙嵩主和,太武帝偏向主战,意志不果断,特请来寇谦之“天师”决定休咎。寇谦之起首同意崔浩的定见,又自以为大农向来穷兵扩战,民气不安;又新丧国君,政局不稳。如出兵挞伐,定会一石三鸟,会取胜而归的。因而,寇谦之在宫中,高文法事,祷告胜利。后对太武帝说:“此战必克,陛下以武应天运,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承平真君。”
第三,陆修静不但清算构造、完美斋醮典礼并且还对玄门典范停止清算和分类。他暮年便重视采访汇集玄门典范,曾“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夫人)之遗址;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王褒)之高躅”。元嘉十四年(437),即动手刊正《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泰始三年(467)从庐山入京,居崇虚馆,又得当时朝廷保藏的杨羲、许谧手书上清经真诀。相传由鲍靓所造之《大有三皇经》亦为其所得。因而他“总括三洞”,校理卷数量次,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经籍目次》献上。据云,陆修静共著录道家经籍并药方、符图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内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针对当时《灵宝经》庞杂糅杂,使厥后学者难辨真伪,“视听者迷惑,修味者闷烦”的环境,因而对之清算考据,编成了《灵宝经目》一书,从而大大地鞭策了灵宝派的生长。陆修静在清算玄门典范的同时,又缔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玄门文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今后历代清算道书,编修“道藏”所相沿。
陆修静平生著何为丰,有关斋戒仪范者尤多。刘大彬《茅山志》谓其“著斋戒仪范百余卷”,今《正统道藏》存有《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贺仪》各一卷。另有《灵宝经目序》《古法宿启建斋仪》《品德经杂说》《三洞经籍目次》《陆先生答问道义》《陆先生黄顺之问答》,均佚。《灵宝羽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三元斋仪》、《然灯礼祝威仪》《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解考斋仪》《涂炭斋仪》等也已亡佚,某些内容散见于《无上黄箓大斋建立仪》中。《通志·诸子类·道家略》中著录有《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经》《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在唐法琳《辩正论》中,尚见其著有《必定论》《荣隐论》《遂通论》《归根论》《明法论》《天然人缘论》《五符论》《三门论》等,《破邪论》中又见其著有《对沙门记》。
北魏孝文帝元宏元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将道坛由城南迁至南郊,定员由一百二十人减至九十人。孝文帝迁至洛阳后,一还是例,在洛阳城南新建道场,定员为一百零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