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第2页/共3页]
「须菩提!当来之世,如有善男人、善女人,能于此接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聪明,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绩无量无边功德。」
为五眼之一,便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聪明。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谛还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忍辱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亮照,见各种色。
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毅,才不致碍道。忍,约可分为三种:(一)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瞋恚之心;(二)法忍,对于天然环境方面的窘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三)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统统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内心固执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小我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统统万物。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讲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赋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别离?以是,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化名罢了。为甚么呢?须菩提!我畴昔受歌利王节节分割身材,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以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固执。为甚么呢?当时我的身材被节节分割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固执,便会生起瞋恨心。
「须菩提!将来之时,如果有善男人、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推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聪明,悉知悉闻悉见此人,成绩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成绩第一罕见功德:
义趣:
实者,非虚妄之义。「实相」指无有本体,别名法性、真如、清淨心等。实相是无相的,化名之曰实相,实在是要「以言遣言」,千万不成执者有个实体存在的东西,叫做「实相」。
【注释】
意指信后得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佛陀于畴昔世为忍辱神仙时,此王恶逆无道,一日,率宫人出游,遇忍辱神仙于树下坐禅,陪侍女见之,捨歌利王而至忍辱神仙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神仙之肢体。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讲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故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材,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故?我于往昔节节分割时,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佛陀!我本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典范,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如果到了末法期间,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当时听闻这奥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淨信受奉持,这小我便是世上第一罕见的人。为甚么呢?因为此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别离了。为甚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实在,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固执了。为甚么呢?阔别统统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能够称之为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