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第1页/共3页]
*离相者,离统统幻相也。人间统统相,皆是变幻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以是固执取捨,到处为幻相所惑。若能看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闪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信解: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讲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赋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别离?以是,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化名罢了。为甚么呢?须菩提!我畴昔受歌利王节节分割身材,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以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固执。为甚么呢?当时我的身材被节节分割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固执,便会生起瞋恨心。
成绩第一罕见功德:
瞋恨:
第一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罕见。何故故?须菩提!如来讲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无实,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见诸相可得,统统皆是人缘所生法,皆是无实的,故说「身相非身相」、「天下非天下」、「微尘非微尘」、「寂静非寂静」等;无虚,是「真空不空」,不住权乘不法,故说「是名身相」、「是名天下」、「是名微尘」、「是名寂静」等。无实是不住有,无虚是不住空,离空有二边,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
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毅,才不致碍道。忍,约可分为三种:(一)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瞋恚之心;(二)法忍,对于天然环境方面的窘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三)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统统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统统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该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好处统统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讲统统诸相便是非相,又说统统众生即非众生。
歌利王:
「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好处统统众生,便应当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讲,统统相不过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真相,以是统统相即非本相,不过是人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统统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人缘聚合而成,生灭窜改,不该着有,不该着空,应无所固执。以是统统众生即不是众生。
「佛陀!我本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典范,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如果到了末法期间,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当时听闻这奥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淨信受奉持,这小我便是世上第一罕见的人。为甚么呢?因为此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别离了。为甚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实在,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固执了。为甚么呢?阔别统统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能够称之为佛了。」
慧眼: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忍辱波罗蜜: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奇、不可骇、不生害怕,该当晓得,此人是非常甚为罕见可贵的。为甚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划一,无凹凸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以是,第一波罗蜜只是便利的化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