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婚事[第1页/共3页]
惠平帝即位已有八年,朝政早在他把握当中,升平久了,便垂垂鼓起了清算文籍的动机。两年前他初度提出此事,后经内阁、翰林院等商讨,本年开朝的时候就命令征书,要编辑一部会聚天下文籍的《四库大典》。
端王殿下徐琰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他是当今皇上最心疼的弟弟,向来有勇猛善战之名,曾数次击退北边的燕国,传闻此人冷厉嗜杀,军功赫赫,身上挂着无数传奇故事。
她扁扁嘴,跑到院子里,踮起脚尖折那初绽的海棠花枝。
这棵树传闻还是当年兄长出世时栽下的,二十年畴昔,海棠树已长得富强葳蕤,年年果实累累,是这小巧山馆里最妙的风景。
已经八年了,他还活着吗?还能返来吗?
蒋阿姨的声音含笑,“要我说,咱也不必往远处找,阿妱常来往的几个就很好。”
她本年也才十四岁,就算招婿的事情不像嫁女那样别扭,那也不值得娘亲这般忧愁焦心吧?
中间董叔谨眼尖,立马拽他一把,迎了过来。
十四岁的女人恰是窈窕烂漫的年纪,她穿一袭斑斓双蝶钿花衫,上面是雨过天青色的暗花烟罗裙,青丝间别着香钗,钗头的胡蝶衔了细珠流苏,随她扭头的行动微晃,衬着那腻肤嫩唇,秀眉美眸,更增娇美。
沈妱跟着沈平参与藏书之事多年,对于此举天然也欢畅,黑漆漆的眸中盛满笑意,叫那瓶木棉瞬时失了色彩。
小巧山馆里一树海棠初绽,大丛的蔷薇贴墙而生,嫣红素净的花朵团团簇簇,像是泼开了浓烈的胭脂,整齐装点在枝叶之间,掩着架下正在打盹的小肥猫。
她的丈夫蒋文英是布政使,论官阶比秦家还要高上半级,说话底气也足。
沈妱出世在藏书世家,曾祖父从户部尚书的位子上去官后便退守故里,建起了藏书楼。经祖父沈磐和父亲沈平几十年的尽力,现在沈家藏书已愈十万卷,那书楼高有三层,四周树木阴翳,站在山馆外一瞧,非常显眼。
到三月初十那天,庐陵城飘起了沾衣欲湿的靡靡细雨。
“哪有,女儿是来送花的!”沈妱跟着他进了书房,将那瓶木棉指给他看。
这是能千古流芳的文坛盛事,当然不能一蹴而就,要把那浩如烟海的文籍梳理出个眉目,还要包管无失无漏,头一步的征书就相称首要。武川地处淮南,传闻天下非常藏书,五分在皇家,四分在淮南,其藏书之盛,可见一斑。
公然,就听内里沈夫人一笑道:“那孩子天然是百里挑一的,可他那样家世,哪能招婿。实在也不必高门贵户,只要待阿妱好,能守住这份儿家业,就充足了。”
石榴办事的手脚倒是敏捷,那一瓶木棉已经派人送来了,用了乳白得空的细颈瘦瓷瓶,通身不饰斑纹色采,却仿佛最素净清越的美人,朴素澹泊。几枝木棉横斜挑出,红如烈火的花团锦簇,极致的红与白呼应,仿佛朱唇腻肤,入目成画。
听起来像是她底子嫁不出去了似的。
沈妱从后门走进书肆里,公然见秦愈就站在书架下,正在挑书。
“爹爹,你可算返来啦!”她的声音里带着风寒后软软的鼻音。
只是海棠尚在,向来心疼她的兄长却已经不知所踪、存亡不明。
春光和煦,日头和暖,那里就能再着凉了?
沈平闻言一笑,“也一定不对,不过遵循官府的文书,他是来主持《四库大典》征书之事的。”
“董家的孩子吗?”
檐下风铃叮铃作响,却袒护不住窗户内沈夫人和蒋阿姨的说话声——
“不敷挂齿,不敷挂齿。”沈妱一笑,叫中间的小伴计把书送往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