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时代特色[第1页/共3页]
前院的北屋是一间有着青石板、高台阶的大课堂,这内里另有一架钢琴,上音乐课的时候,由教员弹奏,带领同窗们唱歌;在音乐课堂的斜对门,是面积不大的校长室。
教员要把孩子们送过马路,到一大片胡同的入口,肯定不会被来往的车辆撞到(这类车都是指自行车或者三轮车,汽车根基上是没有的),才让他们自去。“卢利!”李丽叫了一声,“你过来。”
大兴街小学是用旧时一家老书院所改建而成的,分前中后三处院落,课堂有大有小,院落也是大小各别,红色的校门,有一个高高的活动门槛,实在就是一块给孩子们磨踏得没有了棱角和漆色的长木头,大门后是一个红影壁,上面是好好学习,每天向上的手写体的白字。
“呸!”梁薇啐了他一口,领着弟弟的手管自向前而去。
“学习……、战……斗、功课……。”
当时候的小、中门生有所谓‘三带’之说,就是水碗、红领巾和手绢。像卢利如许没有戴红领巾的天然就不需求求,有的就必必要佩带,一旦健忘,就要回家重新去取――幸亏当时孩子上学,都是就近,底子没有择校一说,倒也不会迟误很多时候。
“哦。”
卢利和几个同窗一起前行,目睹到了和王家胡同呈丁字形走向的三条胡同,他面前一亮,“梁……昕,站……住!”
“梁薇,你忘带东西啦。”丁聪在前面大喊,卢利回身给了他一个脖溜,“显……显显显你?到时候……让教员……说说说说她……,再返来拿!多……多多多哏儿啊?”
李丽耐着姓子,听他结结巴巴的解释完,拍了拍他的头,“那就好,可不准欺负别的小朋友,晓得吗?”
铅笔的种类也很多,普通都是hb型,一两分钱一支,最好的是戴橡皮头的中华牌茶青色六棱铅笔,卖到一角钱一支,属于初级货,一个班中也一定有一个孩子有。
进了黉舍左转第三个门,就是二年二班的课堂,讲台后是一面木制黑板,上方挂着大幅画像,两边是写着“好好学习,每天向上”字样的条幅;讲台左面、靠窗户的位置空了出来,到夏季的时候这里要安设一座一人高的铁炉子,现在气候和缓天然不必,由校工把它拆掉搬走了。
铅笔盒分铁制和塑料两种,铁制的0.46圆一个,塑料的却要2.43圆一个――在阿谁年代,绝对算是天价了;班上四五十个孩子,连一个塑料铅笔盒也见不到。而实际上,不敷五角钱一个的铁制铅笔盒也有人用不起,只得让家长用碎布头缝一个笔袋,带着上学。
梁薇快速的查抄一下,水碗、手绢都带着,只是胸前的红领巾健忘了,向丁聪笑笑,转头就骂卢利,“你如何这么损呢?”拉着弟弟的手,赶快又回家去取。
劈面的孩子闻声转头,“姐!姐姐!”
上午放学,一二年纪的孩子们就不能像高年级的那样一哄而散,而是要排路队,分作男女两队,由教员领着过了马路,身边跑过的高年级的孩子大喊小叫的喊着号子,“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二年级的小茶碗,一打一个眼儿;三年级的吃饱饭,四年级的装弹弹;五年级的一开仗,六年级的全滚蛋!”
卢利也不惊骇,学着电影中鬼子兵的夸大,坏坏的笑道,“梁……梁薇……薇,你地,良……心大……大大大地坏……了!”
班上的分坐位大多是双人座分男女,中间的三人座以两男夹一女或者两女夹一男的体例停止,这取决于班上男女生总数。最讨厌的就是三人座的中间位置,谁也不肯意坐在这个处所,因为常常开端写字、答题的时候,都会遭到来自两边同窗的胳膊肘的撞击――三个孩子在桌面上划出两道沟,很均匀的分清各自地区,任何一小我过线,对方就会毫不踌躇的把他(她)打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