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治大国如烹小鲜[第2页/共2页]
陆承启也顾不得他,当即摊开奏折仔细心细看了起来。在陆承启的打算中,内阁大臣只要参谋权,没有决策权。当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还是能定夺的。
当即,陆承启叫来秉笔寺人,拟了一篇圣旨,盖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以后,递给冯承平,说道:“本日是八月初十,另有半年时候,充足举子们赶路了,你下去筹办吧!”
未几时,一个顶着熊猫眼的年青男人阔步而入,见礼道:“见过陛下。”
陆承启说道:“嗯,朕晓得了,你下去做事吧。点窜完以后,朕会给你内阁大臣的名单。”
吴显祉说道:“微臣辞职。”
吴显祉较着顾不得坐,从怀中抽出一本奏折,递给陆承启,说道:“陛下,微臣幸不辱命!”
陆承启皱眉道:“朕等不及了,朕需求人才,如许吧,朕下旨召开恩科,开科取士,题目由朕亲拟,只要有举人功名,都可插手,昭告天下,于来岁仲春十五开考。”
而明朝内阁制不好的处所,在于内阁固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依托寺人送奏折。这大大违背了陆承启的底线,以是陆承启直接规定,奏折须先送到文德殿,由内阁大臣先批阅,再送到垂拱殿,交由他做最后决定。这治国之事,如同烹小鲜,一个不慎,便会有千万人受难。陆承启如许做,也不过是为了谨慎一点罢了。
陆承启方才踏入垂拱殿,当值寺人便出去陈述,吴显祉在殿外求见。陆承启正被一堆堆的奏折弄得头都大了,当即说道:“请他出去。”
挥退了冯承平以后,陆承启松了一口气,但一看到堆积如山的奏折,陆承启还是忍不住一阵苦笑:“当天子还真是一件累人的差事啊,也是第一高危职业。说不定甚么时候就倒在了奏折堆上面……”
现在陆承启的权力达到了颠峰,冯承平即便心有不满,又如何敢辩驳?只好说道:“臣遵旨。”
但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划一于宰相,皆因内阁太小,权力之争太短长,而明朝的天子又大多荒唐,才乃至于大权旁落。陆承启筹算在律法内里写上,“内阁大臣,非论首辅还是阁臣,皆有天子任命,天子一旦不信赖阁臣,可随时撤换。”
但是陆承启不晓得的是,当他清除宦海以来,不但他的声望达到了最高点,还获得了泛博的百姓的拥戴。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看着一个个赃官被监察士抓住,抄没产业,无不鼓掌称快,更有甚者点起了鞭炮,以示庆贺……
陆承启一小我在垂拱殿,悄悄地坐了一会,俄然大声说道:“来人啊,请礼部尚书前来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