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黄帝内经》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62章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第1页/共3页]

帝曰:善。形不足不敷何如?

帝曰:刺微何如?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何如?

帝曰:人之统统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帝曰:愿尽闻之。

帝曰:补泻何如?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狼藉,无所歇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夫子言真假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真假,何故合之?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岐伯曰:血不足,则怒;不敷,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宁,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岐伯曰:形不足,则腹胀,泾溲倒霉;不敷,则四支不消。血气未并,五脏安宁,肌肉爬动,命曰轻风。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岐伯曰:形不足,则泻其阳经;不敷,则补其阳络。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何如?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成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真假。今夫子乃言不足有五,不敷亦有五,何故生之乎?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低。

帝曰:刺留血何如?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昌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刺微何如?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何如?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反面,百病乃窜改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以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补泻何如?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不足泻之,不敷补之。”何谓不足?何谓不敷?

帝曰:补泻何如?

帝曰:阴之生虚何如?

帝曰:实者何道向来?虚者何道从去?真假之要,愿闻其故。

帝曰:风雨之伤人何如?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