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红茱记》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九回 窃听[第1页/共3页]

茅山书院同在江苏,固然汗青悠长,却不如东林书院显赫,沦为烘托。

应天府身为明珠王朝留都,太祖天子定都之地,繁华不必多喻。自古有诗为凭――江南美人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城内大街冷巷,统计起来,单是酒楼堆栈能有六七百座,茶社千余处。哪怕是走到一条偏僻的冷巷,也能见到有家门前悬着灯笼卖茶,插着这时节的鲜花,炉上烹着昨夜的雨水,候着客人上门。

跟着明珠王朝一统江山,书院之风悄悄复燃,各地学风学|潮不竭出现,等候着再次昌隆的机会。但是机会未到,却又迎来另一场灾害――万利年间内阁首辅张宰主张“学思大一统”,为了压抑官方思潮,命令毁书院、禁讲学。同秦王“焚书坑儒”殊途同归。

“宋兄真是好计,一箭双雕。”周永不吝奖饰,举杯向他敬酒,“且满饮此杯。”

他们两人躲到书房里吃酒,宋孝辉为了掩人耳目,对府高低人只说彻夜读书,不准人来打搅,只留了院外两个守门人,防人突入。

你问他为何不去江宁别馆寻那曹寺人,倒找到宋孝辉的府里?实在他承诺兰夫人救人,只是顺手罢了,主如果因为他起了狐疑――应天知府宋孝辉年青时曾在东林书院呆过一阵子,暗中早已投效东林党,而那曹寺人是东厂来的,东林党同阉党势如水火,如何搅到一块儿去了?

这一日,万泉楼内座无虚席,因为本日请来讲史之人,乃是应天府内一名小驰名誉的处士,讲的恰是近千年书院之风的兴衰之事,诸位看官们且听――

这里头仿佛有甚么不平常。

“最后一处,便是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的白鹿书院。这白鹿书院,乃是六大书院当中建成最为长远的,追溯到唐朝,将近千年的名胜古地。宋太宗曾赐《九经》鼓励,当年朱子曾在院内讲学,并亲身出任院主,制定《白鹿洞书院揭露》,广为传播,后为其他书院援引。传闻白鹿书院藏书千万卷,名家真迹无数,其间弟子,不但明理晓义,更好学技艺,文武并济。东林之前,白鹿可谓天下书院之首。”

此人恰是受兰夫人所托,前来应天府救人的太史擎。

应天书院却不在现在的应天府内,而是位于河南商丘,也是是六大书院独一建在闹市当中,并且被升为国子监的学府。它在万积年间曾毁于张宰的“学思大一统”,后虽复原旧址,风景不如昨。

自唐至五代,战乱不休,官学式微,士人纷繁隐于山林,遂仿照佛教禅林讲经之道,创建书院,源为藏书、育人、醒世之意用。

延至南宋,州、府、县学常常不敷,读书人求知欲盛,苦求无所,因而争相拜入书院肄业。一代理学宗师朱子,弘扬其道,带领当时百官广修天下书院,延聘西席、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运营,一时候书院之风骚行于世。

是夜,宋孝辉在书房内备酒,接待悄悄前来的周永。

万幸的是,各大书院提早获得风声,早将院内藏书暗中转移,藏匿学者并停息讲学,从而保存了根底,躲过了又一劫。

“上茶咯!”店小二趁着先生停歇,叫了一嗓门,便将沏好的茶壶一桌挨着一桌奉上。

为了满足本身的猎奇心,他先来了宋孝辉这里,筹算潜入书房查找线索。不想让他赶了巧,正赶上宋孝辉和周永两小我夜谈。太史擎看到书房亮灯,听到屋里有人低声说话,便知他摸对了处所。

(作者话:文中有关六大书院,都是遵循汗青编写的,除了人物诬捏以外。还是但愿你们看看,果子这本书做了很多条记,设定之类的东西不是复制粘贴来的。别的除了这六大书院,汗青上驰名的另有衡阳的石鼓书院,白鹿书院的原身实在是白鹿洞书院。明末因为东林党大行其道,书院文明的确是答复了一段时候,但是读书的处所和政|治扯上了干系,总归是要变味了。以我小我了解,书院就相称于官方自在党\派。你们就这么了解吧。)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