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兜里有钱了[第1页/共3页]
陈二欢欢乐喜地回声说好。
吴茱儿因而就说了她想在县城里寻一间好地段的铺面,想请宋氏代为探听。
吴茱儿摆摆手,内疚道:“太太看得上眼就好,不必补银子给我。倒是我这里有一桩事,想请太太帮帮手。”
吴茱儿和陈二等待在一旁,等掌柜的将银锭子收进柜台前面,这才凑上前去。
那兑银的客人穿得面子,带着一个侍从,脱手就是一锭十两的元宝。掌柜的客客气气地给他换了八吊钱,满满铛铛装了一箱子,叫侍从抬出去。这想必是大户人家的账房管家,出门换些铜币归去发人为。
两文钱一个泥泥叫,鱼叫子、鸟叫子、猫叫子样样都有。十文钱转一次糖人儿,运气好的能转到大龙大凤凰。二十文钱一只布老虎,红绒头花面庞儿。另有纸鸢、绢花儿、香包、彩绳......
宋氏这才晓得她发了一笔财,攀上高枝儿了。因而不由地动起心机,看了看她,暴露个笑容道:
吴茱儿脚下一顿,有些游移,她是上门来求人的,但是眼下典史太太表情不好,不必然理睬她。
掌柜的正在忙活,给一名客人兑换银钱,收了银锭子先验成色,看是官银还是私银,再细心称重,按说一两官银能够兑换一千文铜钱,到了市道上能兑九百文就不错了,私银还要再便宜一些,只能兑八百来个铜子儿。
句容县虽比不上江宁一带繁华,但是江南水乡之地,即便没有宫宇殿阁之都丽堂皇,却有小桥流水之清爽开朗。一场蒙蒙细雨过后,走过垂杨搔柳的桥头,脚踩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望着四周山明水秀,再多的忧愁烦恼都抛在脑背面了。
逛到最后,她总算是过瘾了,没把闲事忘记,沿路探听铺面。街上倒是有几间空着的铺面,可不是位置太背,就是找不见主家。两小我像是没头苍蝇一样,空有银子却没有门路,还是抓瞎。
“客长可否先叫我验一验,是不是我们宝隆钱庄出来的银票。”一百两的票子,这但是大户了。
“那我就在茶棚处等着你,你不要乱跑,我们早点回镇上。”陈二不放心肠叮咛她。
宋氏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不耐,道:“你说说。”
“客长坐下稍等,这银票您先收好,待我称些碎银来。”他堆起笑容把那百两的银票又偿还到她手上,指着大厅里的坐位请去。
因而,那一盒珠子她明天出门就带在了身上。
分开堆栈,吴茱儿带着陈二在城里找到挂有宝隆钱庄幡子的分号,也是一家钱米店。谨慎起见,先筹算拿了一张银票兑换。
“这事儿不算费事,你本日且先归去,明日再来,我给你个准信儿。”
掌柜的手脚敏捷,很快就取了小张的银票,称了一小包碎银子,并一吊铜钱,当着吴茱儿的面过的秤。因为大头还是换了票子,只是兑了十两银钱,便只收取她三钱银子利钱。
见了她人,宋氏掀了下眼皮子,没好气儿地数落道:
大晌午,钱庄里头人未几,专门有位武馆请来的拳脚徒弟坐大堂,威风凛冽挎着腰刀,宵小不敢猖獗。
隔壁米店换粮的人多,陈二有些严峻地将吴茱儿护在里侧,进了钱庄的正门。
进城之前他们就将牛车存放在了熟悉的茶棚处,这会儿行动起来倒是便利。
从怀里取出一只巴掌大点的漆木盒,递上前道:“太太莫怪,原是返来路上有些事担搁了。您看看,这几颗珠子还好?”
“如何过了这些天赋返来?好轻易交你办回事,恁倒霉落。”
掌柜的记了一笔账,瞄见两个下里巴人,并不在乎,随口问道:“干甚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