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万松书院谁家儿郎[第1页/共2页]
这一日,林如海公差至杭州,宦海应酬之余,便带着管家林平和两个小厮往万松书院行来。林如海此番前去,倒不全为瞻仰赏识,而是听闻当年高中探花时的座师李青山李老去官归故里,眼下正在书院讲学会友,他既到了境内,又听闻此事,天然该当前来拜访一二。
与之对弈的灰衣老者忍不住讽刺道:“好你个李青山,本身下不过我就搬救兵,哪有这般恶棍的。”
“他是自山城东行而来的学子宁如柏,才情敏捷,这几日在学斋几近每日都与院中门生论策,辩才极佳,也很驰名誉。”
与之相对的,约莫是书院的学子,春秋整齐,长的已有弱冠之年,幼的却不过十二三的模样,站在另一端,气势上倒是涓滴不逊。
书院辩论不比殿堂奏对,一举一动都在帝王官宦的眼皮子底下,除非万全掌控毫不等闲开口,偶然策论中对风采、仪态的正视乃至高于论谈本身。不似眼下,士子们各成派系三五成群,狠恶程度不亚于两军对垒,墨客意气挥斥方遒,相聚一堂侃侃而谈,意态卓然,风华正茂。
几人说话间,屋里的论辩又到了另一方。此时说话的,是一个猎猎青衫的小少年,端倪间仍有几分稚气,一开口,却有种异于同龄人的沉稳:“吾窃觉得,信陵孟尝诸君,虽有沽名之嫌,亦不失家国大义,吾等或不喜,或不为,却也不负士子之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者谓之士,舍生取义、杀生取仁者谓之士,穷年忧黎元、感喟肠内热者谓之士,天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者亦谓之士。夫士之大者,为国为民。树人者,此为民,谓之孝悌,乃为小家之民,善也;安人者,此为国,谓之社稷,乃为九州之国,忠也。”
“苏轩?”林如海忍不住扬眉讶道,“但是那位写‘闲鸦目远,看百家画栋雕檐,惊鸿声断,歌一曲夕照长天’《望城赋》的苏轩?”
张善远点点头,又摇点头:“确有几分才识,可惜刚毅过了。”
“士者,以义成仁也。无求生以害仁,宁杀身以求仁。渑池之盟不受辱,慨然赴秦不负魏,此真义侠高士也。四君子之博识纷繁,门客如流遮天日,宾从来往喧市郊,吾等读书人所不欲也。”当前说话的墨客不过十六七的年纪,方布巾束发,一身书卷清气,站在学斋当中,身边围着四五位年纪相仿的火伴,称得眉宇间那份清傲更加如松。
“如海也听闻过?”提及新晋的苏轩,陆山长也是非常对劲的,笑着叹道,“十岁《望城赋》,十一岁便是钱塘的县案首,此次童试的那篇策论,更是笔意纯熟,练达通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寥寥数语,字字珠玑哪。”一面感慨,一面表示传授去唤人过来。
几位父老皆是博学鸿儒,又心系社稷百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自但是然的,便聊到了此届科考上。江南自古多才子,万松书院又执江南道之盟主者,常常春闱殿试均不乏其间学子,今届琼林宴刚过不久,恰是各地书院士子们研读论争策论史论的盛宴之时。
如此书院,天然文风鼎盛,慕名而来的肄业者甚多,讲学者亦多。书院亦秉承有教无类的态度,广开庙门,很多文士才子游学远行至杭城,总会到万松书院走一走仰圣门,听一听明道堂,或三两日,或一两月,不拘是非,皆是败兴而来,纵情而归。
李青山点头评道:“虽显孤峭,却不失清气。”
李青山哈哈一笑,也不觉得杵,抚着斑白的老山羊胡子,笑谑道:“善远兄如有兴趣也可寻名门生互助,或是同如海手谈一局也无妨。”端起案上的茶盏小呷一口,又干脆把手里的棋子丢给林如海,公然看到对坐的老友神采一变,笑得更加畅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