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舍内青州(1)[第2页/共3页]
“陛下既委臣以重担,把雄兵,居关键,供以国帑民财,弼以忠智贤达,所为者,破虏事罢了。凌河一役,臣愧以凉德薄才,错勘情势,指调失力。持利刃而不能速斩贼首,怀强弓而不能旋洞敌膺。强兵不揉阵,长刀不奋发。乃至战势迟延,内帑空耗,民血横流,城郭毁炬。此皆臣之罪愆,非敢诿之别人。上辜天恩,下负将士。朝中言传,京里口风,所谓攻而不克、逐而不破等语,皆有本据,并非谣空。臣两番上书,陛下仁德,不降臣之罪,反以功赏论,臣已度量忐忑,盖知终难逃天下直士明人洞察耳。今者再向陛下昂首叩请挂甲还林事,求以正军法国纪,安朝事纷争,此其一。
陈谨答声遵旨,接过奏疏展开,大声诵道:“武德侯、枢部尚书、长州都督臣顾思林诚惶诚恐伏首谨拜于天子陛下。臣鲁钝武夫,才识既薄,德行复浅,非存定国安邦之武功,亦无金声玉振之文采,以是衣紫袍,结金绶,出则净道,入则鸣钟,食则甘肥,居则广厦者,皆赖地厚天高,圣恩之重也。每思及此,赧愧汗颜,爽濑清风之际,如处暑伏而临炭;展转难安,锦茵绣褥之间,如卧波折而被薪。常有半夜起坐,抚膺长叹事,何也?盖深知君恩似海,切盼殷殷;而自叹卑鄙猥陋,愧难承担耳。
再少顷二王也达到,站立于群臣北面。太子又过了一刻才到,进殿后亦一语不发,独自走到了二王之首。二王赶紧躬身施礼,群臣好久未曾见他,亦膜拜见礼道:“拜见太子殿下。”太子与昔日分歧,面上殊无笑意,冷静看了一眼四周,目光落在顾思林身上,见他也随众伏拜在地,忙偏过了头去,呆板答复道:“免礼。”世人纷繁起家,果觉本日的氛围异于往昔,悄悄检察殿首四人,却见他们八目各自朝向四边,全部朝堂上,一时一声咳嗽也不闻。
本朝例制,逢三正衙常参。其日辰时初,五品以上文武官员便要由有司指导,全数赴班,等待天子早朝。时候既早,会晤又频,家居离大内远的官员,便非常辛苦,是以平日的朝会,世民气中并无太大热忱,定要迟延到卯时末,才肯出面。但是本日分歧,诸官员不约而同,皆来得绝早。卯时初刻,嘉隅门外便堆积了一片人物,三成一群,五作一堆,喁喁而谈,或走来串去,东说几句,西听两声。一眼望去,宫门外一片朱紫之色。虽说有失官缄,但朝时髦未到,有司也不好对这些大老说些甚么,只得背动手来回走动。偶有一两句入耳,也不过是:“传闻昨日将军递了奏呈给陛下?”“本日朝会,太子殿下天然是要来的。”“宋侍郎,这几日殿下就一向未曾列席过筵讲?”“朱侍郎,听闻令贤郎的婚事已经定下了?何时讨到贵府喜酒啊?”“张尚书,昨夜莫非未曾睡好,如何这神采这般丢脸?哈哈哈,天塌下来自有个子高的顶着,张尚书又不是最高的,有甚么好忧心的?呵呵。”“郑编修还是两榜进士呢,这诗都乱了韵了。”“何为乱韵?还请指教!前朝人便说了,该死十三元,谁说作诗需求遵古韵?”
顾思林随后便到,甫一入殿,人声便降落了很多。他卧病的动静世人皆有耳闻,此时偷眼打量,却果然是有些行动不稳,面色蕉萃。各无私底里互望,却暂无一人上前相问。顾思林平素为人谦恭,虽阶低职微者,亦颇肯假以辞色,向来所过之处,必是一片巴结之声。现在见了这难堪场面,微微一笑,也分歧百官号召,便独自走到文官行列中站定,世人这才悄悄舒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