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战退两难[第2页/共3页]
沮授拜道:“此时彼强我弱,这也是没法之事。我军恰好可借与韩易停战之机,转而降伏青州的刘备,再借刘虞旧部报仇之机,征服公孙瓒部。我军合此三方之力,又召乌桓、鲜卑戈壁之众为翼,方能有与韩易一较高低之机呀。”
牵招严厉的说道:“自董卓乱政以后,所任的天下官员何时是天子之本意?世人还不是乐于职守。何故司徒之职分歧尊意,便说非天子本意,就莫要当真,这是仍旧?”
即使此时剿除了一些草率的世族朱门,可其他有他想的世族朱门只怕会埋没的更加深沉。除非自已建国以后决不消一名世族之人,不然迟早都会有大的几次之事产生。
牵招拜道:“袁绍于河北的名誉甚佳,虽得天子,但却有征东将军于外威压,袁绍也尚不达董卓雄霸天下之势,是以为政非常谨慎。其麾下文武也同心合力,不敢妄为,一意专抗征东将军。若征东将军先向袁绍服软,袁绍与其麾下文武在对劲之下,必定昏聩,错招连出。便如董卓的西凉军,久后其部必乱,如此方可破也。”
贾逵拜见袁绍道:“征东将军有言:听闻袁本初欲挟天子已令诸侯,因而亲领兵北来求战。若胜则夺天子南归,若败则降伏于袁本初陛下。不料袁本初空有称雄于天下之大志,却无与鄙人一决高低之决计,实在令人绝望之极。今冀州地贫,不如中原远甚,特留冀州之地予袁氏以奉侍天子。这河北以外的边境,可由征东将军代天子统领,就无需袁本初操心了。”
韩易忙解释道:“汝南乃是袁氏之根底也,我为汝南太守,最后时可谓战战兢兢。彼时若无手中雄师弹压,早被袁术驱离了汝南。世族朱门皆心向袁氏,而袁氏又一心想篡夺汉室的江山,我天然要打压他们,起用寒士与有才气的百姓为吏了。”
韩易知牵招向与何苗妻儿有来往,弘农王之事必定有所猜想,倒也不觉得怪。只是感牵招为人固然秉义壮烈,忠心汉室,但毕竟过分年青,有些老练了。现在天下群雄早无汉室之念,各自一心想行盘据之实。若非无人敢起首强宣自主为帝之事,只怕天下早已分为数国矣。
韩易摆摆手道:“司徒之职乃是袁本初假借天子之口所授,非天子之本意也,子经莫要当真。”
“不如我军沿河防备袁绍,先南下攻取易攻的袁术、刘表等辈。袁绍南下无路,必复与公孙瓒、刘备心生肮脏。我军再挟得胜之师回军一击,袁军当破矣。”
牵招叫道:“司徒既有百官在手,为何不迎弘农王为帝,与袁绍相抗?自陈留王为帝以后,天下大乱不止,可见其德不敷以威服天下。而弘农王为先帝嫡子,为世之重望也,无端而被董卓拔除,天下莫不顾恤。若重立弘农王为帝,天下必定归服。”
韩易设席接待旧识牵招问道:“子经与中平六年护送令师之枢返回安平,已有好久未见了,不知近况如何?”
韩易惊诧拜道:“我莫非有甚么做得不对之处,让子经愤然不平?乃至于让子经心中大起不忿之念?”
韩易听闻袁军有万人从界桥而来,声援张颌,知甘陵是攻不下来了,因而令高览持续与张颌对峙,召回太史慈等骑卒返回阳平大营。
营中众将闻之平原之事,无不大怒,刘晔拜道:“袁绍向来珍惜名声,此时又非袁军大难之时,以本家之人相威胁之事必定非袁绍所为。此又非诸将家人,威胁之意不大,充其量只是为了激愤太史子义攻城罢了,听闻许攸与主私有仇,此该当是他小我所为。仆人可派使前去袁绍营中问罪,袁绍必将诸将本家之人送至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