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1页/共4页]
以是能够推而广之一下,以为秦灭六国事民族征服战役,是“西戎南蛮和中原中原融会的过程”。
枪手幕僚顾炎武,已经被沈树人请进京一个月了。这段时候顾炎武一向在遵循沈树人供应的实际思路,埋头著书立说。
请大量临时工的本钱,当然比请一两个耐久工更贵。最后算下来,沈树报酬了刻这部《日知史鉴》,一共花了一两千两银子。
这天已是四月下旬,为漕运验收和庆贺升官繁忙好久的沈树人,总算得闲,回到翰林院办公。
“这事儿就依贤弟所言,愚兄求之不得。”顾炎武直接就应了。
如果不考虑销量的话,刻书是很贵的,需求长时候雇佣工匠,薄薄的诗集都能要三五百两,靠卖书起码要卖出好几千册才气勉强摊销回本。
摆完道贺升迁的酒宴、摒挡完那些宦海迎来送往以后。沈廷扬这边持续留京、执掌户部承运司,推动漕运鼎新,统统自不必提。
多拖了九个月时候,拖到第二年蒲月,期间本身巧立了那么多功劳,还考了会试,一通加成把本身硬生生提到正六品、实掌一个府的资本。这才真正有了跟一方豪强掰腕子的气力。
顾炎武也在那儿,沈树人进门时他还在埋头奋笔疾书。
最后几句话,当然是为了让这个观点能在现在崇祯十三年的情势下顺利颁发、别被天子查,才必须加上的。
诸如此类的调剂另有很多,总的原则都是润色得更加委宛、确保不犯禁。
沈树人和顾炎武参议后,就把刘邦项羽拿来用了一下――秦灭六国时,天下人的民族认同并不同一,也不以为本身是秦人,也不以为本身是周人,只认同本身的封国。
以是,扛起民族大义的旗号,制止“亡天下”、制止“蛮横克服文明”的战役,而非为了天子一家一姓,北伐都能胜利!
顾炎武有备而来,就揪着这些点周到考据、大书特书,最后把古今民族大义、以文明反击蛮横的各种行动都说了,最后证明:
文章里的详细说话,当然跟另一个时空的《日知录》有所差别,毕竟现在崇祯还活着,大明也没亡,不好说“兴亡”,只能说“兴衰”。
固然“不是为了庇护姓朱的”这个说辞对崇祯会比较刺耳,但尽量淡化这方面,侧重夸大“大明对建奴必胜”的信心,对天子也是有好处的。
每天上班跟打了鸡血一样,早晨还秉烛夜读。一个月下来顾炎武都能瘦上十几斤,看上去眼窝和脸颊都凸起出来了。
沈树人看得很细心,对这部分也比较对劲。
以是,他要顾炎武体系性地梳理汗青上“以南伐北、胜利光复中原”的胜利例子,并总结其共同点,申明“合适哪些前提下,则以南伐北能够胜利”。
就比如后代一个野门路网文作者,就算感觉本身才高八斗、有超强的政治哲学著作功底。但如果他写出来的书,有个社科院院士肯跟他联署,那网文作者绝对巴不得抱大腿。
沈树人就自顾自看了起来。
当然,离京之前,他另有最后一项事情必须交代――
崇祯亲身过目了这部稿子,传闻刚看的时候忍不住想拍桌子痛斥。但看到厥后,发明确切是处心积虑为了鼓励大明军民抗清的意志,此中稍有违逆也就忍了。
……
比如,顾炎武提早多年提出了“一姓之兴衰,食禄者谋之。亡天下者,匹夫有责”。
但对顾炎武如许的大儒来讲,这类论证的确是信手拈来――儒家最早尊奉贤人时,拜的可不是孔子,而是周公。周公最大的功劳,就是缔造了礼乐,把贩子的“鬼神崇拜”往周朝的“贤人崇拜”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