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瓷器述要[第5页/共6页]
辨器之底而察新旧,此瓷学家所需求也。宋元诸器,底际率多露胎。明器有款者,底必挂釉,而无款露胎者,亦不鲜康雍仿明制之如也。若露胎,而有印字款者,当年所轻,今之所罕也。底际款有釉,而外无釉者,明朝及康熙亦间有之。如有釉无款者,则当细辨釉质之新旧矣,色微黄者曰米汤;底色稍黄而似烙痕者,曰炒米底;色微近豆青者,曰苹果;底自款字兴,而底露胎之器日渐少矣。
款识用花形、物形者,以康雍两朝为最多,盖康雍皆曾有一时禁用款字之期间,但为时均不久,又复用焉。花物形之款识,多此时出品,盖明朝官器花物形款识为世所重,故秉承用之也。
异化五色之釉,其纹环绕纷纶有如五色之玛瑙,又似海滨纹蛤之壳,名曰混釉,别名云釉,谓其如云蒸霞蔚也,施之于小瓶类为多。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纹,谓之青花;本质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栏内,绘斑纹外填色采或锦纹者,谓之开光;吵嘴等地而绘绿、黄、红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由窑变而成红、绿、紫三色者,谓之天然三彩;里外皆有花者,谓之两面彩。
凡罩釉一次者,谓之一道釉;其青、黄、红、黑之一者,谓之纯色釉;若红色者,则谓之本质釉;古瓷釉厚者,有如堆脂,谓之密淋釉。其挂釉至底之处,常常垂若蜡泪,任其排泄,谓之鼻涕釉;又有釉不到底;暴露胎骨者,暴露部分太多者,曰露胎,少者则曰缩釉,釉内现粗纹,垂而直下者,视之如有起伏而扪之,甚乎者谓之泪痕,若愚笨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若釉中现蓝斑者,大者谓之霞片,小者谓之星点,若扪之不平,有如结痂之初落,谓之疙疸釉,又有釉汁中含最细之斑点,稍凹下者谓之麻癞。
红之种类,有祭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枣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橘、红矾、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青苹、果绿等。
祭红之非宝石釉者,谓之大红。
豇豆红,系由祭红窜改而来者,以其似豇豆,故以名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以雍正祭红呼之矣。豇豆之黯败者,俗称乳鼠皮,代价殊贬,稍深切云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豆红之以是宝贵者,在莹润非常,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描述也。
清朝瓷器之款字,由何据点言之,都可谓之登峰造极,仅分代言之。
祭红之宝石釉者,谓之宝石红。
乾隆朝之款识,又微有小异,计有六字双圈、六字单圈、六字无边栏、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双线正方形、凹雕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蓝字、白地红字、绿地红字、绿地黑字、楷、篆书、欧王体、宋椠体、宋体书图书款、沙底不挂釉、凹雕满文、回文、喇嘛文、西洋文等各式笔墨款。别的有印花、团花等图样,亦有全无款识者。
康窑有书"开元年制"四字款者,乃仿古铜并仍用其原款也。又有书"景镇康熙年制"六字款者,乃康熙时之客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