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3页/共3页]
御药院“掌受各路香贡,诸番进献贵重药品,修造汤煎”。内有达鲁花赤一人、大使二人、副使三人、直长一人、都监一人。
金元期间编辑
太病院的文物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操纵旧有官舍作为各衙门办事的处所,多散处城区,杂然无序。明英宗正统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大明门(清时称大清门,在正阳门内。束缚后已裁撤)东,新建很多官署。太病院署也在这里修建。清朝太病院因明署之旧持续设于该处。其切当地点是在天|安门前、钦天监之南,礼部正东,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四周。该院有大门三座,均向西。劈面是照壁,有黑漆誊写“太病院”三字的朱色立额。大门前为门役的住房。左为“地盘祠”(面向北),右为“听差处”(面向南)。署内有大堂五间,是首要的活动场合,此中吊挂着康熙御赐院判黄运诗:“崇高岂能再,调方比来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大堂左边,有南厅三间,是太医办公的处所。大堂右边是北厅。前面是先医庙,门称棂星,内门称咸济,殿名景惠,南向,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的泥像,有康熙御书“永济群生”匾额。先医庙外北向者为药王庙。庙里有铜人像。连接大堂的过厅是二堂,前面另有三堂五间。
太病院署址的变迁之明朝
御药局和御药房
御香局“掌修和御用诸香”。内有提点一人、司令一人。
元朝统治者对医学办理相称正视,医学轨制较周到,机构扩大,并大幅度进步医官品阶及职位。太病院之品级进步到正二品,内有院使、同知、金院、同金、院判、经历、都事、照磨等,官阶正二品至正八品,另设令史、译史、知印、通史、宣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