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 日本战国令制国基本情况[第2页/共6页]
播磨国:属山阳道,俗称播州。石高约3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西南部。大化改新後,归并针间、鸭、明石三国为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称为姫路县,後来改名饰磨县,同九年归并入兵库県。
上野国:属东山道。俗称上州。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群马县。当代与下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上毛野国建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当代东国运营之重点;当代牧马名产地。废藩置县後分为七个县,明治9年合为群马县。
隐岐国:俗称隐州。石高约5万石(庆长时)。现在鸟根县以外岛。大化改新自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编入鸟根县。
大隅国:属西海道,俗称隅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东部。和铜六年(713)拥日向国肝杯、赠於、大隈、姶罗四郡为一国。天长元年(824)并合多褹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并入鹿儿岛县。
壹岐国:属西海道,俗称壹州,石高不明。现在长崎县以外岛。中国史乘称一支国或一大国;日本方称伊伎、伊吉、伊岐、由纪、由吉,七世纪时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并入长崎县。
尾张国:属东海道,俗称尾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西部。以木曾川与美浓国分置。明治五年废藩置县後并入爱知县。
伯耆国:俗称伯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西部。为古伯耆国,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称呼稳定。废藩置县曾改名鸟取县、岛根县,明治十四年合为鸟取县西部。
伊予国:属南海道,俗称予州。石高约36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爱媛县。大化改新後自主一国,废藩置县後成为爱媛县。
萨摩国:属西海道,俗称萨州,石高约2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西部。九州南部、鹿儿岛县西半部之旧国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宝二年(702),从日向分出唱更国(唱更意即「守边疆」之意),数字後唱更国改名为萨麻国,八世纪末正名为萨摩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并入鹿儿岛县。
武藏国:属东海道,俗称武州。石高约6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东京、埼玉县全境、神奈川县横滨市、川崎市全境。当代天真志国、胸刺国、知夫国之国。大化改新後合为一国。初属东山道,宝龟二年(771),入属东海道。鎌仓期间,成为关东八国之一。废藩置县後,分置八县,最後合归为埼玉县、东京府、神奈川县。
若狭国:属北陆道。俗称若州。石高约8万5千石。现在福井县西南部。古属越国,为交通要道。
长门国:属山阳道,俗称长州。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北部。古称穴门、穴户;当代穴门、阿武国之地,七世纪时归并为穴门国,七世纪末改名为长门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为山口、丰浦、清末三县,与岩国县编入为山口县。
纪伊国:属南海道,俗称纪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部及和歌山县。古称「木之国」,因「木之国」之音变长,和铜六年(713)正式名为纪伊。大化改新自主一国。废藩置县後分为三重县一部及和歌山县。
飞驒国:属东山道,俗称飞州。古称斐太、斐陀。石高约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废藩置县後初为筑摩县,明治九年与美浓合为岐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