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 日本战国令制国基本情况[第2页/共6页]
和泉国:属畿内,俗称泉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於该地有地下水泉涌出,故名和泉。灵龟二年(716),以河内国大鸟、和泉、日根三郡划为和泉羁系地。天平十二年(740)并入河内国,入天平宝字元年(757)再次建立和泉国。废藩置县後称堺县,明治十四年(1881)编入大阪府。
佐渡国:属北陆道。石高约1万7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佐渡全境。初见载於文武天皇四年(700),当代越国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後属越後国,天平胜宝四年(752)再分。废藩置县後,曾改称佐渡、相川县,最後编入新潟县。
出云国:俗称云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东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称呼稳定。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伊贺国:属东海道,俗称伊州、贺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北部。大化改新後与伊势国归并;天武九年(680)独立为伊贺国,拥阿拜、山田、伊贺、名张四郡。废藩置县後为安浓津县,明治五年编入三重县。
赞崎国:属南海道,俗奖饰州。石高约12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香川县。大化改新後自主一国,外加盬饱、小豆、直岛诸岛,江户期间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备前国领。废藩置县後曾改称香川、名东、爱媛,後正称香川县。
相模国:属东海道,俗称相州。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神奈川县大部分地区。当代相武、师长两国与鎌仓别之地,大化改新後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後,小田原、足柄县并出神奈川县。
尾张国:属东海道,俗称尾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西部。以木曾川与美浓国分置。明治五年废藩置县後并入爱知县。
筑後国:属西海道,俗称筑後,古称筑紫後。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南部。当代筑紫国之一部,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後,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县,曾改名三潴县,同九年编入福冈县之一部。
阿波国:属南海道,俗称阿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德岛县。当代与淡路国合称栗国;和铜六年(713)正称阿波。後因江户德岛藩而於废藩置县後分置德岛县、名东县,後来统称德岛县。
越後国:属北陆道。石高约3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新潟县。当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期间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後);大宝二年(702),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划为越中国;和铜元年(708)分为越後、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後,改名新潟县。
陆奥国:属东山道。俗称奥州。现在之福岛、宫城、岩手、青森、秋田诸县,总石高约莫167万石(按照庆长年间之检地)。九世纪时与虾夷半分,大化改革後以後白河以北之地称「道奥」(道之奥),意即「门路远奥之地」。律令制期间改称陆奥;元明天皇和铜五年(712)分为陆奥、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後,分为陆奥、陆中、岩代、磐城。
三河国:属东海道,俗称三州。石高约2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东部。大化改新时与穗国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改称额田县,同五年改称爱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