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丰臣遗梦》 1/1
没有了 设置 下一页

资料一 日本战国令制国基本情况[第1页/共6页]

三河国:属东海道,俗称三州。石高约2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东部。大化改新时与穗国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改称额田县,同五年改称爱知县。

肥前国:属西海道,俗称肥前,石高约2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佐贺县及长崎县全境,当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後国两国後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佐贺、长崎两县。

常陆国:属东海道。俗称常州。石高约5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茨城县全境。大化改新後自道奥国独立,并合高、久自、仲、新治、筑波、茨城六国统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後茨城与新治分离。明治八年归并,占茨城县北、东部。

但马国:俗称但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北部。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豊冈、出石、村冈三县,後来曾统合为豊冈县,最後编入兵库县。

伊予国:属南海道,俗称予州。石高约36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爱媛县。大化改新後自主一国,废藩置县後成为爱媛县。

肥後国:属西海道,俗称肥後,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熊本县全境,当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後国两国後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熊本、人吉两县,明治九年合为熊本县。

下野国:属东山道。俗称下州。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栃木县。当代与上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下毛野国建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栃木、宇都宫两县,同九年统合为栃木县。

骏河国:属东海道,俗称骏州、骏河。石高约1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中东部。古称珠流河;大化改新时建立,天武十年(681)与伊豆国分离。安然期间属上国格,伊势神宫之庄园属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编入静冈县。

越中国:属北陆道。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富山县。当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期间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後),大宝二年(702),拥越後国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为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後,与新川县归并为石川县,明治16年再独立为富山县。

备中国:属山阳道,俗称备中。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西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古名「吉备道中国」,大化改革後分为三国(备前、中、後)。废藩置县後改名深津、小田县,明治五年正式并入冈山县西部。

备後国:属山阳道,俗称备後。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东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改革後分为三国(备前、中、後)。废藩置县後本并入冈山县,明治九年改编入广岛县东部。

伊贺国:属东海道,俗称伊州、贺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北部。大化改新後与伊势国归并;天武九年(680)独立为伊贺国,拥阿拜、山田、伊贺、名张四郡。废藩置县後为安浓津县,明治五年编入三重县。

纪伊国:属南海道,俗称纪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部及和歌山县。古称「木之国」,因「木之国」之音变长,和铜六年(713)正式名为纪伊。大化改新自主一国。废藩置县後分为三重县一部及和歌山县。

没有了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