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谢[第2页/共5页]
至于德国的其他面向,我受惠于五十六步兵师的信号员费格纳(Willy Felgner);卢格水兵中将(Friedrich Ruge)一名睿智的老海员,对德国水兵的表示有深切批评;戈培尔鼓吹队的拍照师施密特(Georg Smidt),以及曾经跟希特勒亲口议论敦刻尔克事件的斯皮尔(AlbertSpper)。斯皮尔不经意地提起,任何人如果觉得希特勒成心“放英国人一马”,那就太不体味元首了。
两个案例值得特别一提。起首,戴维·拉姆齐供应了他杰出的父亲――拉姆齐大将――的小我函件,包含一沓寄给拉姆齐夫人的家书,活泼描画了满盈在发电机室的那股孤注一掷的决计。其次,通过我的朋友普特曼(Sharon Putman)的联络,史提尔太太进献了她英勇的叔父― ―赖特勒中校(Charles Herbert Lightoller)――的一封手札。信中反应出小型船只职员的精力,并且显现赖特勒中校从未丧失他在“泰坦尼克号”担负二副时帮忙他度过险境的热忱。
在德国,我专注于访谈老飞翔员,因为德国空军的成败攸关了敦刻尔克的运气。我感觉我的题目获得坦诚的答复,为此,我深深感激法尔克(Wolfgang Falck)、嘉兰德和曼奈特(HansMahnert)。埃勒曼上校(Rudi Erlemann)在一九四○年还是个小男孩,但是比及我逼着他帮手时,他已经是德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空军随员。他对德国空军的表示充满了精炼观点。
参与者不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还兴趣勃勃地在行李箱和阁楼里翻箱倒柜,寻觅或答应以进一步申明那段经历的,被埋没已久的文件。鲍德温(A. Baldwin)、托德(J. S. Dodd)、法尔利(F. R. Farley)、贾贝兹-史女人(A. R. Jabez-Smith)、奈特(W. P. Knight)、兰利、李(R. W. Lee)、拉姆齐和沃特金(N. Watkin)掸去了昔日记上的灰尘。其别人寄来他们趁着影象犹新时写下的详确记录――比方琼斯(G. W. Jones)、韦伯(W. C. Webb)和柴高维奇(R. M. Zakovitch)。关于加来,华特(Fred Walter)进献了不凡的三十一页手稿,让我看清那段颇富争议的汗青,获得其他处所看不到的黑幕。
还剩下耐久直接参与这项写作打算的人。玛莉耶尔·霍夫曼(Marielle Hoffman)担负我的法文翻译,完成了各种豪举。德文翻译卡劳拉·吉利许(Karola Gillich)也是一样。我还亏欠我的朋友罗兰·豪瑟(Roland Hauser)很多,他替我扫描德国媒体在一九四○年的敦刻尔克报导,并且承担多项特别研讨任务。
德国文件办理员跟他们的英国同业一样有耐烦且乐于助人。他们仿佛如何都不嫌费事,毫不厌倦地找书和记录供我浏览。衷心感激弗莱堡的德国联邦军事档案库、斯图加特的当代史图书馆,以及慕尼黑的当代汗青研讨所(Institut f ür Zeitgeschichte)等处所的杰出馆员。科布伦兹(Koblenz)的联邦档案馆具有丰富的照片馆藏,我也非常感激这里的馆员为我供应统统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