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唐霸皇李恪》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唐朝的官职制度(下)[第7页/共8页]

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人莅之,号监中外官考使。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厥后屡置监考,校考,知考使。自太宗定下这类轨制后,终唐一代,根基上没有多大窜改。这类考课事情,按规定必在岁终完成。这是为次年官员的选授供应根据。但在此前,中心的省、台、寺、监以及处所州郡各级机构的长官,先要对被考的部属职员停止品德才气的评定,并把他们当年的功过德才登上簿状,作为档案质料。其品级:流内官分九等,流外官分四等。定等以后,各机构的长官再调集被考人劈面宣读考核定见(被考人可对其考语提出贰言),通过后,注入簿册。至此,算是初审。接着,中心和处所各级机构遵循规定日期(京官限玄月十三日,外官限十月二十五日之前)把被考者的簿状送报尚书省。与此同时,尚书省又把部属各司和各道监察官所汇集到的有关官员的考课质料一并汇总,交考功司作为考校时的参考。

唐朝初年,常科测验是由尚书省之吏部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上)主持的,《通典·推举三注》说:“武德旧制,以考功郎中监试贡举,贞观今后,则考功员外郎专掌之”。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考功员外郎李昂因诽谤进士李权的文章,大受李权的唾骂。因为产生这个事件,朝官群情纷繁,都以为由郎官主持考场,职位太低,声望不高。因而,玄宗决定把主考权移给礼部,由礼部侍郎(正四品下)主持。而后,历代因循不改。

各赐与符,而印其上,谓之“告身”,其文曰“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自出身之人,至于公卿皆给之。武官则受于兵部。

所谓“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查自中心至处所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履行国度法律的详细表示;二是课,就是遵循国度的行政打算停止督课。总的说,考课就是国度遵循所公布的法律和行政法则,在必然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停止考核,并依其分歧表示,辨别分歧品级,予以起落奖惩。以是考课轨制又与官吏的铨选任用有着紧密的联络。在封建社会里,考课轨制各个朝代都有其分歧的特性——或详或略,或严或驰。唐朝的考课已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轨制了。

中正魏置……北齐郡县皆有之……隋初有,后罢而有州都。

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高低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从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凡制敕不便,有执奏者,进其考。

隋朝同一中国今后,曾一度实施“九品中正”制。因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名忠,为了避讳,将中正改名州都。《通典·职官》说: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16《北史》说:

其进士大略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开元今后,四海宴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官员致仕时可享用必然的报酬,据《唐会要·致仕官》说,有的能够加官一级,有的只是换了一个官名而品秩并未窜改(致仕后,例晋一级,至宋朝才成为轨制)。在经济报酬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毕生能够享用半俸,惯例可给全俸。六品以下者,旧制前四年给半俸,天宝时令给至毕生。别的,三品以上致仕者还享用朔望听朝参,其班列在本品现任官之上,以表尊崇。这些轨制和规定对于鼓励官员退休是有必然感化的。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