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回 卫文升诱敌三连败,屈突盖擒贼复潼关[第1页/共3页]
杨玄纵二番出马,阴世师提枪相迎,阴世师心想卫文升命我诈败,但也需分谁,杨玄纵这两下子拳脚,我若都打不过,岂不被叛军看出马脚,以是必先胜一阵。二人大战了三四个回合,杨玄纵一个不留意,便被阴世师刺伤手臂,血流不止。
屈突通厉声喝道:“大胆反贼,今吾皇天兵已至,尔等还不快快受降,免得本帅再生殛毙。”
未走多远,又见杀来一队官军,拦住来路。为首一将,眉分八彩,二目有神,边幅堂堂,胯下银鬃马,手中亮银枪,银甲白袍,身后战旗之上,写有一个“阴”字,恰是大将军阴世师。
再说杨玄感率十万叛军又行一段路,正遇卫文升马队,为起首锋官长的面如白玉,剑眉双挑,目若朗星,身长七尺不足,年纪二十岁的年纪,头戴八楞卷沿荷叶盔,身穿锁子乌金甲。胯下青骢马,手中浑铁点钢枪,此人名叫皇甫无逸,恰是当年汉王杨谅造反时,皇甫诞之子。
二人大战十个回合,阴世师虚晃一枪,诈败而逃。杨玄感不知此中有诈,一看李子雄击退阴世师,大喜不已,对麾下将士喊道:“随我乘胜追击,前面便是潼关。”
连败三阵诱叛军,难测杳变人间心。
“哼,无君无父之辈,我必诛汝!”屈突通问道:“谁可出战?”
“如此甚好,速派快马,急报卫文升。”萧皇后传下懿旨,快马急报。
韦福嗣道:“下官与潼关将士久恨杨广暴政,愿险关归顺,共举义旗。”言罢,韦福嗣上马膜拜,杨玄感喜出望外,与众将纷繁上马,扶起韦福嗣,雄师一同进了潼关。这才是:
老臣卫文升率领七万兵马已过潼关,就碰到快马急报,信使言道:“娘娘千岁懿旨,命卫文升连败三阵,退守京师,夹叛军于两京之间,待东征救兵达到,围而攻之。”
卫文升接了懿旨,随行的副将恰是李渊,他言道:“娘娘千岁,既然要把叛军引向关西,不如我与大人分兵扼守。”
杨玄感一愣问道:“韦大报酬何不战,布衣相迎。”
李密一听,心中猛抖,劝道:“弘农小城不堪一击,追兵将至,怎可久留?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百姓一散,何故自全?”
斛斯政道:“我们还是从长计议,想想退路吧。”
杨玄感一见阴世师,暗想此人乃是隋军大将,尚需谨慎。杨玄纵刚胜一阵,胆气实足,对杨玄感道:“兄长稍待半晌,待我战他。”
樊子盖道:“可令卫文升诈败,退回京师死守,叛军西不能攻大兴,东不能取洛阳,必陷两难之地,到当时屈突通、来护儿救兵来到,叛军死路一条。”
杨玄感叛军沿途招收叛逆百姓,自发得适应民气,日趋强大,反倒是东都的快马先至潼关。
杨玄感闻听此言,踌躇不语,究竟战或不战,且看下回分化。
“如何分兵,说来听听。”卫文升问。
再说隋炀帝的两路救兵,屈突通兄弟,来护儿父子接踵赶到东都洛阳。萧皇后得知救兵已到,内心如同一块石头落地,带领东都群臣,出城犒劳将士。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杨玄感派兵布阵,本来觉得攻取潼关要大战一场,没想到城门大开,不见兵士,只见韦福嗣素装布衣乘马而出。韦福嗣顿时施礼,言道:“内史舍人韦福嗣见过杨将军。”
李密这才大悟,怪不得皇甫无逸、阴世师一战即败,便言道:“不如带领全军,孤注一掷,猛攻西京大兴,坐西朝东,对抗隋军。”
城头兵士一看主将被擒,惶恐失措,世人一看却不见了斛斯政。没想到斛斯政晓得李子雄不知屈突通兄弟的敌手,早已换了装束,循走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