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堂拉兄弟一把[第1页/共2页]
倒是没空跟这傻爹顶撞,而是很当真的问被他所言吸引过来的和珅:“不知和侍卫可知我所说的话出自那边,又是何人之错误?”
要么是皇上不刻薄,要么是皇上身边有小人啊!
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此时无形当中有所照应。
贾六明白指出,贾家自太爷贾汉复以来三代,皆生在大清、死在大清,于旗中矜矜业业,又为大清流过血、流过泪,更有世爵在身,不管从哪方面看让他们贾家出旗都无事理可言。
他也没给和珅多想的时候,因为他晓得和珅必然能想到出自那边,也能想到答案是甚么,那样的话便突显不出他贾六爷“提点”的首要性。
正想着,那贾公子又说话了。
这句话的意义是瞽者走路不稳不去扶助,颠仆了不去搀扶,那么这类人又如何希冀有人帮助呢。
再三思虑之下,乾隆这才决定着国史馆修撰贰臣名录,意以此教养世道民气,同时进一步和缓大清帝国满汉对峙的冲突。
贾六甚么感触且不提,归正他爹贾大全听了和侍卫这话,那胸口就跟被万春楼的小菊花用舌尖子舔过似的,贼他娘的舒坦。
恭维了一番乾隆,贾六又道,“我贾家太爷暮年确是明臣,这一点我等先人也不否定。然便是我家太爷品德有亏,国史据实直书,我等先人也不好说甚么。可我先人又有何错要使我出旗为民?”
那猛兽从笼中出来把宝玉弄坏了,又是谁的错误?
以是,和中堂你看在党国份上,如何也得拉兄弟一把啊。
也合适当前实际,他贾家不就跟那瞽者一样?
可当爹的刚想趁热打铁为老太爷诉个委曲,以增加人家和侍卫对贾家的怜悯心时,边上的儿子却冒出句叫他摸不着脑筋的话来,顿时不欢畅的瞪了儿子一眼道:“大人说话,你插甚么嘴?”
从汉人的角度解缆评判明季以来降清的汉官,在乾隆看来就是教养世道民气的一个好体例。
本来就是嘛,你朱家天子要有本领的话,我太爷他能降大清么!
旋即有些奇特,不知这位贾公子何故提起贤人之言,这跟他贾家现在面对的窘境有甚么干系吗?
和珅未语,详细汉军出旗的事他又那里晓得多少,但贾家人说的也在理,毕竟让功臣以后出旗确是不在理。这功臣以后又要分个三六九等辨别对待,那就更有些不像话了。倒是不知究竟是谁在主持出旗的事。
“这...”
究竟有多少贰臣后代给出了旗,贾六晓得个屁,但他眼下要指着和珅帮他,就得拿这寡不寡、均不均说事。
“我家太爷仕清以后忠心耿耿,又为大清立下汗马功绩,现在皇上却定我家太爷为贰臣,这于情于理都分歧,故我觉得此皇上之错。”
和珅这话说的很仗义,也非常通情达理。
乾隆定贰臣也好,定三姓也好,贾六都无所谓,他体贴的是贾家出旗这件事。是以话锋一转道:“崇奖忠贞,风励臣节自是功德,皇上夙来重教养,修文德以怀人...”
二姐夫高德禄不住点头道:“对,对,不患寡而患不均,要出旗就一起出,要不出大伙就都不出,光逮着贾家算个甚么事?”
这是个很奸刁的说法,属于两不获咎。
经贾六这么一提示,和珅顿时想到了,微一点头,道:“确是出自《论语》季氏篇中的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我太爷降大清没有错,那凭啥说我太爷是贰臣咧?
贾大全现在就是这心态。
但有一点还真被和珅说着了,当日乾隆传旨国史馆要定贰臣传时,曾言清初那帮降官“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实是大节有亏。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自不能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