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乱世枭雄――清太宗皇太极[第1页/共4页]
皇太极在萨尔浒之战中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闪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调和胆识,更加遭到其父的正视。而后,皇太极在兼并叶赫部以及攻打沈阳、辽阳的多次战役中屡建功劳,越加令诸王佩服。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以攻打明宁远城得胜郁郁成疾,于八月十一日死于沈阳爱鸡堡。皇太极在众王推举下于玄月一日登上“汗”位宝座,改年号曰“天聪”,成为后金国第二代统治者。
后金天聪7、八年间(1633-1634年),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前后帆海来降,大为加强了后金的气力,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丁牲口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凭清兵安闲退去。
生子:8
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操纵漠南蒙古诸部的冲突,同反对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缔盟,初次亲统雄师打击林丹汗。到敖木伦,获得胜利,俘获11000余人,后乘胜追到兴安岭。四年后,皇太极再次率军远征林丹汗,长途奔袭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林丹汗闻讯,惶恐失措,星夜逃遁。皇太极回军,途中获得明塞外公众数万、牲口10余万。而后,察哈尔部众叛亲离,分崩崩溃。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滩,出痘病死。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统军三征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担当人、其子额哲率部民千户归降,并献上传国玉玺。
在此期间,皇太极持续向明打击,曾四次绕过山海关,深切明朝本地,大肆劫掠骚扰,减弱和耗损明朝的气力。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以蒙古军为领导,亲率雄师,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都城北京。使明京师震惊。明督师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奔驰入援。皇太极以为袁崇焕在职,关外诸城难攻,便巧施反间计谗谄袁崇焕。时皇太极屯兵南海子,先是俘获明朝寺人二人,后又命人故作私语,让两寺人听真,说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然后暗纵两寺人归去。寺人回报崇祯帝,生性多疑的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终究自毁长城,正法了袁崇焕。此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前后霸占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次年自率雄师退还盛京,而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光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4)、大兵南指,五入中原
皇太极平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躬亲。他极富开辟精力,既有激烈的民族认识,又主动接收汉族文明,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并仿照明朝官制,建立了封建农奴制,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可谓“上承太祖建国之绪业,下启清朝一统之雄图”的创业之君。
1)、兵锋东指,两征朝鲜
生母: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
皇太极向北用兵,兵锋直指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流地区。皇太极的战略是:“慑之以兵,怀之以德。”达斡尔头人巴尔达齐居住在精奇里江(今结雅河)多科屯。皇太极将宗室女儿嫁给巴尔达齐,他成了皇太极的额驸(驸马,侄半子)。不久,索伦部的很多首级接踵到沈阳朝贡,表示归顺。崇德年间,皇太极两次出兵索伦,征讨博穆博果尔。两边在黑龙江上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呼玛尔(今呼玛)等地遭受,颠末苦战,清军得胜,但丧失很大。博穆博果尔率余部北逃。皇太极采取“声南击北”的战略,预先埋伏蒙古马队截其逃路,将率众逃到齐洛台(今俄罗斯赤塔)的博穆博果尔擒获。皇太极征抚并用,以抚为主,终究使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广漠地区归属于清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