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第1页/共3页]
“本部堂倒感觉俺答不会胡来。”王崇古自傲地说。
“那么玄翁的意义是?”张四维略显难堪,忙问。
“必出缺口而后可保其完整。”高拱道,“对北虏,彼若全顺,吾全礼之;彼若全背,吾全不礼。彼如有顺有背,吾则有礼有不礼。做成此等范围气象,使彼常有恐失荣利之惧,而吾则加厚抚赏,又有以悦其心。如有不驯,便少加顿挫,以示不甚要紧之意。斯为皋牢之理也!”他向前倾了倾身子,对着张四维道,“子维,与北虏打交道,与其说是应对北虏,莫如说先要应对本身人!朝廷百官,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呢,巴不得挑出弊端来。若过为勉强姑息责备,朝廷里那些人免不得以此为话柄,轻者攻讦为媚虏,重者扣上汉奸的帽子,不成失慎重。”
“贡使入京不能准。”高拱持续说,随即又苦笑一声,“照理,贡使入京本属常例,也无关短长,还可慰老俺之心,本无回绝之理。”
“子维,这层意义,你这就去给本兵说。”高拱叮咛道。
高拱沉吟半晌:“令舅所言四事,可准而无他议者一;可准但需再议者二;难准者一。”高拱伸出右手,扳倒大拇指,“授予老俺印信,使其相传为重,此可准。”又扳倒食指和中指道,“请给铁锅和抚赏二事,不是不成,而是需有限定。”最后,他又竖起食指,“贡使入京,不能准!”
“呵呵,”高拱笑道,“然令舅之意,欲得此事完整,恐老把都一部解除在外,终是缺口,美中不敷。”他一扬手,“令舅的这个设法,我不同意!”
“办事难啊!”张四维感喟道,“非有魄力、识见如玄翁者,北边战役难期!”
斯须,张四维进了直房,高拱已把王崇古的书牍阅毕,见张四维出去,把书牍向他推了推,道:“子维,令舅来报,言老把都之妇有异志,又上本为老俺陈乞四事:1、请给王印;2、请许贡使入京;3、请给铁锅。4、请抚赏布缎米豆,散给所部穷丁。”
张四维仓猝给王崇古修书:
“呵呵,只要令舅奏本一到兵部,就照新郑所示题覆。”听完张四维的转述,杨博笑着说。他为官圆润,当年严嵩、徐阶当国,遇事必先叨教,待阁揆点头,方题覆上本。现在高拱在朝,又事前主动与他相同,他更无不从之理。王崇古奏本批交兵部,兵部遂照高拱所示题覆,内阁票拟:“从兵部议”。
“为防有变,镇兵还是有所防备为好。”马芳建言道。
张四维点头道:“朝臣强半反对互市,即担忧国朝货色资敌,特别是铁锅、斧头,都说一旦可与北虏买卖,则北虏用于打造兵器,故最为朝臣所忌。”
“奥妙摆设,没有本部堂号令,任何人不得私行行动!”王崇古命令。
“玄翁所言,四维甚附和。”张四维点头道。虽百官皆以“元翁”尊称高拱,但张居正、张四维、魏学曾几小我却觉得称“玄翁”略显亲热,相约不改。
张四维和杨博不唯是山西蒲州同亲,且是姻亲。张四维的表妹亦即王崇古之女嫁给了杨博之子;杨博的孙女则字于张四维次子。故张、王、杨三家干系密切,如同家人。从吏部衙门出来,张四维就直奔杨博府邸。
已过了亥时,高拱还没有回家。王诚等不及了,问得他每晚倶在吏部直房理事,便请高福带路,赶到吏部去谒。
“喔呀!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张四维连连道,“有些缺憾,正可证对北虏无勉强责备之意,亦可证主动权操诸我手,非好事也!家舅能够未虑及这一层,故而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