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明首相》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第1页/共2页]

皇上沉吟很久,道:“既然高先生如是说,朕就准辞吧!赐银五十两,斗牛衣一袭!”

“白叟家,这不是朝贡,是进方物。”中年男人改正说,见世人不懂,又解释道,“方物就是特产。大明十三省两直隶、各土司,都要按期向皇长进方物,咱老百姓俗称进贡。”

高拱缓缓道:“自臣入仕以来,耳闻目睹者,皆北虏拥众大肆入犯,岁无宁日之耗。边疆之民肝脑涂地,父子伉俪不能相保,膏腴之地弃而不耕,屯田荒凉,盐法阻坏不止,国库为之耗空,举国为之凋敝!先帝常切北顾之忧,屡下诏谕修举边务,然劳力费财卒无效果。明天佑国度,彼慕义请贡称臣,不唯名义为美,且一举息境土之蹂践,免生灵之苛虐,省粮饷不成计,中外皆得以安,此其一。强虏称臣,自可示舆图之无外,全天朝之尊,伸中华之气,使九夷八蛮闻之,足以坚其畏威归化之心,此又其一。”

“是。高先生为朕说来。”皇上浅笑着道。

“臣,遵旨!”兵部尚书杨博躬身道。

“是啊,难不成这就是汗血宝马?”一个年青人欣喜地说。

德胜门外有一个大校场,是京营练习场合。隆庆五年六月中旬的一天,校场上俄然呈现几十匹大马,每匹马的笼头上都拴着一条黄绫。这些马匹清一色是纯粹的枣红色,膘肥肥壮,鬃毛划一,凌晨的阳光投射畴昔,油光闪亮。

皇上也禁不住镇静起来,他欠身坐正,大声道:“北虏顿首称臣,西塞以宁,烽火不惊,我边圉之民,室家相保;互市日久,塞上亦可物阜民安,华夷兼利。此不唯本朝大事件,亦为我中华汗青上之大事件,可划期间,必载史册!端赖卿等用心经画。元辅高先生,竭忠体国,用夏变夷,功当首叙,宜厚加升赏;以下阁臣、部院、科道、处所督抚,文武诸臣,著吏部、兵部叙功以闻!”

皇上欢畅地站起家,道:“礼部议奏,赏顺义王等上表诸臣!”

高拱忙躬身道:“臣不堪感戴!不堪惶惧!虏酋入贡称臣,古今希旷之事。然乃皇上大德孚格,神武布昭而至,臣何力?敢贪天功!恳乞皇上收回成命。”

“高先生说的是。”皇上禁不住镇静地插话说。

“想起来了!”一个穿长衫、私塾先生模样的中年男人道,“传闻鞑子臣服天朝了,这些宝马,定是鞑子进的贡!”

“连鞑子也来朝贡?这么说我大明又强大起来了?!”老者不敢信赖似的说,用力揉了揉眼睛,伸长脖子想看得更逼真些。

此时,紫禁城里的早朝上,也覆盖在一片欢娱的氛围中。

高拱又伏地叩首,三呼“万岁”。起家的当儿,很多人已是热泪盈眶,易动情者,竟是泪流满面。

皇上摆手道:“边疆辑宁,乃高先生赞襄大计,自当赏荫,拟旨来!”

皇上道:“祭告郊庙!”

“不一回事儿。”中年男人解释说,“朝贡者,藩属也,是外邦;进贡者都是大明的臣子。北虏的俺答汗封的是王,他的儿子们封的是都督同知、批示、千户,都是大明的武官。是以呢,他们都是大明的臣子嘞!”

“好!”皇上大声道,“高先生所言,倶见为国深远忠猷,著兵部速议奏来行。”

“陛下!”高拱哽咽道,“臣夙抱苦心,向未敢明其意。去岁纳降事起,群议狼籍,恨不能计未就而先幸其败!臣等殚精悉虑,仰赞宸谟,成此大计。但尽此一念为国之心,即祸福所不敢计,又何敢幸功!即今封贡互市皆巳结束,三陲晏然,曾无一矢之警,境土免于蹂践,生民免于搏斗,边费之省,不下百余万,即胡利之入,不下数十万。有尊而无辱,无益而无损,既昭然矣!臣等为国之心始得少偿,则臣等志愿巳毕,千万足矣!即臣等夙夜经画,不无少效微劳,乃职分当然,仰报皇上之隆恩者,曾无万分之一,冒叨升荫,实所未敢。伏望皇上俯垂昭鉴,特允辞免,则不唯愚分获安,而臣为国初心,亦能够白。”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