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节 魏连理的快乐[第3页/共3页]
实在4家共欠内债只要380万元,他们假贷本金只要107万,利滚利翻出3倍多。但这算不上东印度公司欺负他们,实际上是遵循行市向他们放贷的,之以是利钱如此之高,主如果因为中国贸易文明一向不敷发财,在官府行政权力的高度挤压下,官方没有构成完美的金融体系,一个很简朴的事理,某项财产越是发财,产品就越是便宜,中国金融市场不敷发财,假贷人获得资金的本钱天然也就越高,市场行情普通利率都高达20%到40%之间,这在西方已经是很高的高利贷了。
以是从康熙期间起,就从天子层面,多次命令制止行商向洋人乞贷。可仍然屡禁不止,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终究酿出了庞大的祸乱。那一年,多达四家行商资不抵债,没法运营下去停业。
厥后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的时候,英国当局特别交代过马嘎尔尼,让他不要在乾隆面前提及东印度公司跟十三行贩子之间的贸易胶葛,以免触怒乾隆,谁晓得乾隆却对劲洋洋的在马嘎尔尼面前提起这些事,因为在马嘎尔尼看来,那些贸易胶葛是让人不快的,可乾隆却以为他的双倍赔付是照顾了洋人,给了对方恩德。
本钱在贸易中有多么首要,只要真正做了买卖的人才会了解。有了这么多现金周转,他比其他行商具有太多的上风了,能够说,十三行中,也只要潘家比他气力更薄弱,其他的行商,哪怕是总商蔡世文跟他比,都远远不如。
以后操纵马嘎尔尼的逼迫,他将本身的身份也窜改成了一个行商,他还用本身的名字,在广州官府申请了一个执照,建立了一个商行,叫做连利行。
可他到了广州后发明,跟之前一样,那些当官的挑选性的忽视了他的存在,跟他相同的仍然只要蔡世文如许的行商。
可官府向来反对行商向洋人乞贷,因为这不但关乎朝廷的面子,如何能欠番鬼的钱呢?另有政治方面的考量,满清朝廷向来将贸易看作制约洋人的兵器,将答应贸易看作是一种对藩属国的恩德。
1780年四行商停业以后,广州官府跟当时的总商潘振承商讨出了一个别例,那就是建立了公行佣金,从十三行行商利润中抽取百分之十,加上从每笔贸易中抽取百分之三伶仃放在一个户头作为公积金,以应对这类停业之类的事件。
但是有人不识相啊,十三行中排名第二的而益行,死活不肯满足海关监督大人的要求,并且还以停业相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