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儒道文尺[第2页/共2页]
现在,天下已经在他手中,南边官吏再无用处,他还是要靠北方门阀和权贵来保持权力,想清楚这一点,孔方儒心中顿时心灰意冷,而后放心在国子监教书,再没有来过延英殿。
此事一出,孔方儒走进玄帝宫中大肆告诫他为君不明,玄帝虽对他礼重有加,却也只是面子上都雅,并不尊敬他的定见,乃至都不肯意看在他的面上,查明本相为曹家主持公道,任由曹家失势。
至此,孔方儒面前一黑,完整结束了生命。
儒道确切标准了中原的治国之道、君臣伦理,却也从某种意义上,限定住了天下百姓的思惟,一道忠君桎梏,如同铁幕般覆盖在九州神土,叫人拘泥于君臣伦理而无是非对称,现在更是不敢谏言,只晓得风花雪月、玄学求仙。
今后,儒道便刻入每个炎黄子孙的基因,儒道大兴,中原威扬!
哪怕而后,玄帝特地册封他为儒文侯来乞降好,这老墨客都再没进宫一次,对于众百官来讲,孔方儒贵为国子监祭酒、太子太师,儒文侯,又是玄帝的教员,身份已经极其高贵,可对于他来讲,这些称呼确切高贵光荣,却也像是一道桎梏,将他的人生与玄帝绑在一起,玄帝贤明神武时他是帝师,玄帝昏庸贪蠹时,他就是将昏君推上高位的祸首祸首!
这东西,是儒官!
三年发蒙、六年开卷、八年苦读、十年寒窗,一招科举立名,从乳臭未干比及加冠成人,儒生经历数十年寒窗苦读,才气迎来入朝为官出人头地的机遇。
仁义礼智信、六合君亲师是儒道,尊王攘夷、内圣外王是儒道,君臣父子、六合人伦是儒道,君权神授,五德轮换也是儒道……
管中窥豹,方知物外有物;水中望月,则明镜花水月;坐井观天,才晓目光短浅。
对孔方儒来讲,看到门徒能应对朝臣打击当然欣喜,却也暗自担忧李御用赃官之招对于赃官,只能招致更多赃官,今后若当了天子还持续如此,大道将废、国将不国。
安戮妖乱后,玄帝为提早即位,炮制灵武开朝一事,明皇晓得局势已去,只得同意送给玉玺,承认李御的帝位,并退位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