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穿越来做女丞相》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一章 青城天下幽[第2页/共3页]

她和邢灿施礼厮见结束,康桥也走上前来,撩起袍角跪地磕了个头,哽咽着道:“弟子拜见徒弟。”

===

那位希夷善应真君和两幅楹是真的有,不过青城山三个字不是他写的,楹联也不是丁新语写的。杨无端是本身心中有鬼,以是看着人家像在讽刺。

“杨公子。”

元和十三年的夏天来得相称暖和,直至六月,天空中的太阳仍然没精打采,全然没有往年恨不得烤干皮肤底下每一丝水分的派头。

晓钟历历,暮磬泠泠,细观个里构造,凡处境不过梦境;岚气重重,云身乙乙,饱看天然丹青,不学仙也是真仙。

曲径幽居神道迹;高山便是白云乡。

杨无端回过甚,见一名眉清目秀的小道僮从牌坊左边穿出来,施礼道:“山长有请。”

杨无端远远瞥见一名布衣的中年人站在幽深的古木荫中,身后是垂手躬立的康桥,微微一笑,脚下加快了速率。

她回了一礼,笑道:“邢山长莫要折煞门生,门生不过空有几分运气,谈到学问之道,哪及得上山长。”

===

是谁说的呢?乡愁并非真的思念故里,而是对你得不到的、或再也回不去的统统美功德物的神驰。

“晓钟历历,暮磬泠泠,细观个里构造,凡处境不过梦境;岚气重重,云身乙乙,饱看天然丹青,不学仙也是真仙。”

宗阳书院的前身也是一座道观,原名宗阳宫,后在嘉靖末年的烽火中荒废了。端朝立国今后,多量的前朝士子出于亡国之思隐居避世,又不忍一身所学尽归灰尘,便在各地连续兴建了很多书院。此中一名大儒将宗阳宫改建为宗阳书院,百余年运营下来,已隐然为端朝四大书院之首。

不过--

前明儒林读书人之间喜好自称“门生”,并不是真有甚么师生或者上下级干系,不过是自谦,端朝却没有这个风俗。杨无端听他这一句,便知这位邢山长很有几分迂阔。

她又拱了拱手,康桥也跟着转向邢灿,又磕了个头。

他边说边收回一阵朗朗的笑声,惊得树枝上叶梢巅一只不着名的鸟儿探了探头,扑扇着翅膀飞到中间的另一株古木上,翘着尾羽钻进遮天蔽日的叶丛中。

(落款署:“戊宜署日周恢怀书”。)

斯情斯景,公然“不学仙也是真仙”。难怪丁新语要酸几句。

杨无端循着小道僮的足迹谨慎翼翼地亦步亦趋,她想起杨瓒书房门口被刘廷玑踏出一个青苔坑的台阶,杨瓒也曾在宗阳书院就学,杨府的下人传说,那级石阶还是他派人千里迢迢运至北郢,为了依托思念之情。

那实在也是一道门,门洞连接着百来级陡峭的台阶,每一级都只要中间部分能够行走,两侧青苔养得肥厚鲜嫩,一脚下去必能深陷出一个坑来。

“杨通判不必多礼,”邢灿行礼道,“此子禀性忠诚,又聪慧好学,人生极乐不过得英才而育之,该是门生多谢杨通判才是。”

她不着陈迹地偷眼打量邢灿,见他固然一身布衣,但洗得干净熨得平整,在这深山幽林当中,倒显得比她身上的丝绸来得贴合入画。邢灿长得也好,宽额丰颊,鼻直口方,属于端朝相官最中意的那一类面貌,如何看如何公忠体国。

杨无端背动手打量了两对楹联很久,唇角忍不住挂出一抹笑意。丁新语是如何做到不管何时何地都“胸中自有批驳,皮里埋没阳秋”?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