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青城天下幽[第1页/共3页]
前明儒林读书人之间喜好自称“门生”,并不是真有甚么师生或者上下级干系,不过是自谦,端朝却没有这个风俗。杨无端听他这一句,便知这位邢山长很有几分迂阔。
杨无端寂然受了他这一礼,并不急着叫起,而是看向邢灿道:“细思来,我这痴顽的徒儿入宗阳书院就学也已一年不足,多承山长教诲,门生感激不尽。”
下方的楹联出乎料想,竟然是丁新语所书,他那笔仙姿妙逸的行楷更偏行书一些,写在此等尘凡中的神仙居,倒也相得益彰。
------题外话------
杨无端跟着那小道僮沿一条曲径绕行,沿途除了他们没有别的行人,空山中仅闻虫声细细、鸟语啾啾。杨无端踏过一道小小的拱桥,两边雕栏根部尽是经年日久的苔痕和重生的绿苔,已经被覆盖地看不出本来的色彩。桥下贱水潺潺,她偶尔往下俯视,正见着一只翠鸟儿从水面疾掠而过,抖蓬了一身泛着金光的蓝绿色羽毛。
晓钟历历,暮磬泠泠,细观个里构造,凡处境不过梦境;岚气重重,云身乙乙,饱看天然丹青,不学仙也是真仙。
来了。杨无端心头畅亮,脸上却恰到好处地暴露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惑然之色。
宗阳书院坐落于青城山麓,当然,此青城山非彼青城山。
杨无端远远瞥见一名布衣的中年人站在幽深的古木荫中,身后是垂手躬立的康桥,微微一笑,脚下加快了速率。
不过--
她先表示康桥起来,然后极天然隧道:“山长有所不知,白费这孩子叫我一声徒弟,我教给他的只是一些杂学外相,只怕迟误了他。”
杨无端浅笑点头。公然人年青的时候都不免很傻很天真。
仿佛连天接地的巍巍雄峰挡住了太阳,杨无端放下遮在眼眉之上的手掌,闭了闭眼,视网膜内那块圆圆的亮斑残留了好久。
曲径幽居神道迹;高山便是白云乡。
邢灿面前一亮,道:“不瞒杨通判,门生此次大胆邀杨通判至宗阳书院一行,便是因为这些杂学。”
杨无端循着小道僮的足迹谨慎翼翼地亦步亦趋,她想起杨瓒书房门口被刘廷玑踏出一个青苔坑的台阶,杨瓒也曾在宗阳书院就学,杨府的下人传说,那级石阶还是他派人千里迢迢运至北郢,为了依托思念之情。
那位希夷善应真君和两幅楹是真的有,不过青城山三个字不是他写的,楹联也不是丁新语写的。杨无端是本身心中有鬼,以是看着人家像在讽刺。
斯情斯景,公然“不学仙也是真仙”。难怪丁新语要酸几句。
(落款署:“戊宜署日周恢怀书”。)
杨无端背动手打量了两对楹联很久,唇角忍不住挂出一抹笑意。丁新语是如何做到不管何时何地都“胸中自有批驳,皮里埋没阳秋”?
她和邢灿施礼厮见结束,康桥也走上前来,撩起袍角跪地磕了个头,哽咽着道:“弟子拜见徒弟。”
杨无端回过甚,见一名眉清目秀的小道僮从牌坊左边穿出来,施礼道:“山长有请。”
宗阳书院的前身也是一座道观,原名宗阳宫,后在嘉靖末年的烽火中荒废了。端朝立国今后,多量的前朝士子出于亡国之思隐居避世,又不忍一身所学尽归灰尘,便在各地连续兴建了很多书院。此中一名大儒将宗阳宫改建为宗阳书院,百余年运营下来,已隐然为端朝四大书院之首。
元和十三年的夏天来得相称暖和,直至六月,天空中的太阳仍然没精打采,全然没有往年恨不得烤干皮肤底下每一丝水分的派头。
“杨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