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谁在怀念民国时代?[第1页/共3页]
同理,如果现在让人拿着上海的支出到青海的西宁去糊口,也绝对会非常余裕,但题目是底子办不到。
因为民国期间战乱频繁,各地物价的变动幅度极大,光是米价就常常高低颠簸好几倍。根基上是越到前面的年代,通货收缩就得越短长。
究竟上,真正的题目还不止于此。平心而论,假定我们工薪阶层能够拿到2000~3000元的人为,根基满足温饱、靠近小康,那么就算看到某位初级白领能拿十几万的月薪,是本身的几十倍,大师最多也就在暗里恋慕一番,只要本身的日子还过得去,就不至于会生长到阶层仇恨的程度。
北洋当局的那些军阀们,固然表面看起来非常粗暴莽撞,相互之间老是打来杀去的,但对知识分子倒是非常的客气。哪怕在财务上捉襟见肘,也向来未曾亏欠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薪水。就算是鲁迅如许总喜好与在朝当局闹别扭的刺头儿,教诲部分也未曾扣了他的每月300银元高薪。
更要命的是,都城北京又是天下仅次于上海的物价昂扬之地,毛办理员的8块银元月薪在湖南故乡已经算是高薪,可在北京却实在是不经花――固然这8个银元能够买到160斤米,但是他在北京除了用饭,还要吃菜,要买衣服,要交水电费,要买煤球做饭,还要买报纸和洋火、卷烟,特别是还要交房租……
――富者有阡陌之田,向来都不是反动的来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造反的启事!
再回过甚来看看当代,在现在海内的本地一线都会,大学讲师的月薪凡是在6000元高低,副传授8000元,传授10000元。而门卫、勤杂职员的薪水,最起码也有2000元摆布。二者仅仅相差3~5倍罢了。
并且,都会与村落、南边与北方的物价程度相差也很大。如果在比较的时候,成心偶然地张冠李戴,用上海的支出去比山西的物价,用20年代的物价去比40年代的支出,用乡间歉收时节的粮米收卖价去比多数会工人的支出(可参考《多收了三五斗》),就很能够得出一堆非常荒诞的成果――而这也是当代“汗青发明家”们常用的一种移花接木之术。
而这些传授们的职位凡是又很稳妥,既不像贩子那样能够因为投资失利而停业,也不像官员那样随时能够因为政权更迭而被无端夺职,还居住在治安相对杰出的多数会里,不像乡间地主们那样要担忧农夫抗租、匪贼劫夺、军阀讹诈,可谓是铁饭碗中的铁饭碗。以是,他们的幸运糊口常常让先人感慨不已。
哪怕是遵循民国期间的“掉队标准”,他们最起码也该拿2000元的30到50倍,也就是月薪6万到10万才算是公道啊!可现在当局才肯给民国标准的1/10!!真是太不尊敬知识分子了!!!
――民国期间的大学传授,能够很轻松地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而当代的大学传授,想要在北京弄个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都要几近买到通州那边的地界上去了!
以是,劳苦大众们就算对当今社会有些不满,也绝对不会记念阿谁月薪320元群众币的民国年代。
1918~1919年,青年期间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图书馆担负办理员,而闻名海归学者胡适则在北大当传授。
对于这些人来讲,当代社会给他们供应的报酬,远远不如民国年间的高标准,天然要满腹牢骚,并且无穷记念阿谁“夸姣的年代”。而他们又都是初级知识分子,也是最善于玩笔杆子的一类人,天然有本领在笔下“发明”出无数描述民国期间夸姣之处的“新思惟”、“新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