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粮荒[第1页/共2页]
可惜好景不长,短短半个月,一封封奏报像雪片般的飞向了北京紫禁城。各地卖力采购粮食的官员异口同声向天子抱怨,拿着银子却买不到粮食,江南好几个产粮区的余粮早在春季就被收买一空!
提及粮食题目也不能少了左光斗,他家在安庆府桐城县桃花山下,固然称不上鱼米之乡,也是不愁吃喝的好处所。本地有张姚马左方五大师族,左家排在第四,且人丁畅旺,地步天然不会少。
“非天灾也!”这时背向院门端坐的微胖男人说话了,部分化了杨涟的难堪。
“伯钦,常熟县无旱无涝,泥土膏沃,稻米一年可收两季,可曾有过如此气象?”
城西金城坊东街的一座小院里,身穿常服的杨涟、顾大章、左光斗、杨嗣昌、金世俊围拢在石桌旁,对着一桌酒菜面色却有些沉重。
可想想又不太对劲儿,这得有多少粮商才气买空湖广和江浙的余粮,还如此同一,真有的话,早就该引发官府的重视了。
更成心机的是,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也插手了此次会试,一样中榜,但比儿子成绩差,是三榜同进士出身,被派到山西当知县去了。
“该是九江粮商所为,小弟家中每年都有他们的身影,剥削斤两、抬高粮价,无恶不作!”杨涟的故乡在德安府应山县,固然没有杨嗣昌家那么敷裕也算个小地主,对买卖粮食并不陌生。
颠末多次比武,天子终究开了金口,从内帑拿出三百万两白银用于采购赈灾粮,以平价卖给殷实富商,由其遵循与官府的商定按期运到指定地点,由宗室核购、存储、发放。
一时候大明帝国仿佛抖擞了芳华,沉疴旧疾一扫而空,高低一心、君明臣忠,好一派欣欣茂发、乱世到临的画面。
更糟糕的是跟着朝廷大量采购粮食的动静,各地粮价正在飞涨,一日比一日高。不但哀鸿们吃粮无期,连带着本来不缺粮食的地区也跟着闹粮荒了。百姓怨声载道,谁再提天子贤明神武,当场就会被啐一脸。
说话之人也姓杨,名嗣昌,字文弱,还是湖广老乡,武陵人。别看年纪比杨涟、顾大章、左光斗、金世俊都大很多,却同是景阳三年丁未科的进士,还都是二榜,并全留在了北京。
“文儒,你这一年的给事中算是白干了。那里有那么多心有灵犀的粮商,客岁七月《赈灾新法》才公布,玄月各地就有人在收粮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呐!”
“不错,小弟家中客岁也来信说过此事,老父守成不肯多卖粮,三哥激进,感觉应当趁代价高多卖些。现在看起来,还是家父所见深远呐。”
“杨某家中有些田亩,建有粮仓,两月前家父来信说有人大量收买余粮,不管新米陈米皆要,代价给的不错。现在看来,各地无粮可售恐非没有粮,而是不知被何人提早囤积。”
新法到底遭受了甚么困难,做为礼科给事中的杨涟很轻易探听到详情,但他想不明白,为啥曾经的产粮地却没有了粮食。
杨嗣昌的动静来源也不太新奇,他家是个大地主,刚好赶上有人大肆收买粮食让杨家赚了很多。杨鹤写信的时候带了几句,此时成了推理的根据。
景阳4年夏,黄河以北各省旱情减轻,多条河道断绝,而江南则大雨连缀,山洪不竭,尤以福建为甚。面对此种局面,朝廷大臣们轮番上奏但愿天子能尽早启动《赈灾新法》,从江浙、湖广等地采购粮食施助哀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