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濒湖脉学》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3章[第3页/共4页]

〔体状相类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顺手而及之象。《脉诀》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微脉,非濡也。

〔体状诗〕散似杨花涣散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素问》谓之小。王启玄言如莠蓬,状其柔细也。《脉诀》言∶来往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指背。

〔体状诗〕动而中断不能还,复动因此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干。

缓脉,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来往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轻风轻 柳梢(滑伯仁)。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时,在报酬脾。阳寸、阴尺,高低划一,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当时,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故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囗,不言时止者,谬矣。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囗哉!〔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池氏觉得肾传于脾,皆乖谬不经。

缓(阴)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不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疯斑与毒疽。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相类诗〕见濡脉。

动乃数脉,见于关高低,无头尾,如豆大,厥厥摆荡。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混乖谬,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鼓励如钩、如毛者,尤谬。

代脉,动而中断,不能自还,因此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很久方来(吴氏)。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盖一脏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经》曰∶代则气衰。滑伯仁曰∶若无病,羸瘦脉代者,危脉也。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 。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相类诗〕见代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心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贱红。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本来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