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袁崇焕评传(17)[第3页/共4页]
崇祯既大书“九思”,《论语》、《孟子》这类儒家文籍当然是熟谙的。袁崇焕考中进士,四书五经非熟读不成。当袁崇焕从锦宁火线率师回援北京之时,我真但愿他的幕僚或朋友能抄一段孟子的话给他看。《孟子·离娄》:“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袁崇焕救兵到达北都城下,崇祯不体恤兵将远来劳苦,反而对之疑忌,不准进城歇息,早已“视臣如土芥”了,袁部即便不视他为寇雠,也大可不必再为保卫他而冒死血战。
崇祯以是杀袁崇焕,并不但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么简朴。如果是出于一时误信,可说他只是笨拙。《三国演义》写曹操误中周瑜反间计,听信蒋干的密报,立即就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比及两人的首级献到帐下,曹操顿时就觉悟了,自言自语:“我入彀了!”那只是半晌之间的事。但是崇祯于十仲春月朔将袁崇焕下狱,到来岁八月十六才正法,中间有八个半月时候沉思熟虑。他曾几次想放了袁崇焕,要他再去守辽,是以有“守辽非蛮子不成”的话,从宫中传到外朝来。[1]既然有如许的话,当然已充分明白皇太极的反间计。他称袁崇焕为“蛮子”,那是既讨厌他的倔强,却又不由佩服他的干劲和才气。
崇祯传下来的笔迹,我只见到一个用在敕书上的花押,以及“九思”两个大字。“九思”出于《论语》。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考虑本身的神采暖和么?态度持重么?说话诚心诚恳么?事情严厉当真么?碰到疑问,考虑如何去处人家就教;要发怒了,考虑有没有后患;在能够获得好处的时候,考虑是不是该得。这就是所谓“九思”。[2]此人大书“九思”,但本身明显一思也不思。倒是在身后,得了个“思宗”的谥法,总算有了一思。
袁崇焕中进士的主考官韩爌,是东林党的驰名流物,袁崇焕在天启年间被魏忠贤逼迫而落职,韩爌很悲伤,因此堕泪。袁崇焕大为打动,赋诗一首,〈闻韩夫子因焕落职泣赋〉:“清算朝端志未灰,门墙累及寸心摧。科名到手同危事,师弟传衣作祸胎。得附青云能不朽,翻令白眼漫想猜。此身迟早知为醢,莫覆中庭哭过哀。”“醢”是斩为肉酱,汉高祖杀大功臣,常常将其醢为肉酱,赐给其他功臣以恐吓。袁崇焕自料本性梗直,迟早会给天子醢了,劝教员韩爌将来不要把我的肉酱倒在中庭而悲伤。不料此诗竟然成谶。他也常常想到“功成身故”的题目,以为只要用心明净,不必学张良那样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袁崇焕以为韩信不听蒯通的奉劝,不起兵造反是对的,虽给吕雉(高祖后吕后)用计杀了,但一死成名,是精确的了局。遗诗〈韩淮阴侯庙〉:“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向赤松子。所贵明净心,后背早熟揣。若听蒯通言,身名已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在中国几千年汗青中,君主被仇敌俘虏或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