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袁崇焕评传(16)[第1页/共4页]
因为北都城的百姓认定,客岁清兵围城是他用心引来的。很难说如许的谎言从何而来,是悔恨袁崇焕的大臣与寺人们漫衍出去的?还是普通大众天生的喜好听信谎言?又或许,遭到了严峻惊骇和丧失的北京百姓需求一个宣泄的工具?
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愚人,不是夺目无能的政治家,乃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长于用兵的雄师事家。他行事操切,脾气中有严峻缺点,但是他凭着永不衰竭的朴拙,一往无前的豪情,鼓励了统统的将士,将他的豪杰气势带到了每一个部下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下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颓废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平的精锐之师。他的知己程本直称他是“痴心人”,是“泼胆汉”,天下唯一肯担负任务的豪杰。[10]袁崇焕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逃亡徒。[11]逃亡徒是没有家庭幸运的,日日夜夜不得安然。官居一品,过的倒是逃亡徒生涯,只因这十年当中,他生命之火在不竭的狠恶燃烧。
袁崇焕身后,旧部祖大寿、何可纲率军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清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以倾国之师,在大凌河将祖大寿紧紧包抄,十月间祖大寿不支投降。副将何可纲不降,被杀。祖大寿骗皇太极说可为满清去取锦州,但一到锦州,当即就守城,而后皇太极派大将几次打击都打不下来。皇太极两次御驾亲征,攻锦州、攻宁远,都无功而退。直到崇祯十四年三月,清兵雄师再围锦州,整整围攻一年,到第二年三月,先击溃了洪承畴十四万雄师,祖大寿粮尽援绝,又再投降。祖大寿到顺治十三年才死,始终未曾为满清打过一仗,大抵是学了《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旨,满清也没有封他甚么官。比之满桂、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等人阵亡捐躯,祖大寿有所不如,但比之其他的降清大将却又远胜了。
[7]民国五年,东莞人张伯桢的儿子死了,张佩服袁崇焕,将儿子葬在袁墓的中间。当时看管袁墓的还是佘氏子孙,叫做佘淇。张伯桢为袁崇焕的义仆也立了碑。
那姓佘的义仆毕生守墓不去,身后就葬在袁墓之旁。令人惊佩的是,佘君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焕墓旁看管。直到民国五年,看管袁墓的还是佘君的子孙,他们说是为了遵循祖宗的遗训。[7]直到公元二○○一年,北京袁崇焕墓的看管者还是佘君的子孙,不过已不是男丁,而是女性。
“凌迟”规定要割一千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气将人杀死,不然刽子手有罪,那就是所谓“千刀万剐”。以是骂人“杀千刀”是最暴虐的谩骂。
[8]杨士聪《五堂荟记》卷二:“袁既被执,辽东兵溃数多,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封疆之事,自此不成问矣。”《明史・袁崇焕传》:“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本来觉得张良的边幅必然魁伟奇伟,但见到他的图形,面貌却如美女普通。我们看到袁崇焕的遗像时,恐怕也会有如许的感受。图象中的袁崇焕虽不如何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难想像如许的一小我竟会如此刚烈侠烈。
以袁崇焕知人之明,毕竟还是看错了谢尚政。要体味一小我,那是多么的困难!袁崇焕对崇祯的胡涂与奸臣的诬告,或许并不悔恨,因为崇祯与众奸臣本来就是那样的人,但对于谢尚政的忘恩负义,必然是耿耿于怀吧?或许,他也曾想到了,就算是岳飞,也曾给部下大将王贵所诬告,因此构成了风波亭之狱。只是王贵诬告,是因为秦桧、张俊的威迫,谢尚政倒是受了利诱,比较起来,谢尚政又卑鄙些。但是谢尚政枉作小人,他的总兵梦并没有做成,不久梁廷栋以贪污罪垮台,查出谢尚政是贿赂者之一,送了纹银二千两,谢也是以撤职。